一、中国历代对广西的治理
秦以前,今天的广西与广东同属岭南地区,因此,也被称为百粤(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军队南下,用三年的时间开凿灵渠,以沟通湘水、漓水,在解决了军粮补给后,最终平定岭南,也征服了当时生活在岭南的“西瓯”和“骆越”等百越各族
同时,秦朝开始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三郡中只有桂林郡完全在今广西境内,故今其也简称桂省,而广西对广东而言又称粤西
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战乱,成立了南越国,自封号为南越武王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派陆贾到番禺说服自称“蛮夷大长”的赵佗臣服汉朝,据历史记载,“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的赵佗在当时采取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主张尊重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这对改善当时中原移民和土著群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邦去世后,赵佗又复立南越国,因此,直到汉武帝时,汉朝又派兵灭掉了南越国,再次平定岭南,并将岭南三郡调整为九郡
在三国孙吴时期,合浦以北等郡划归广州,合浦以南等郡划归交州,这是历史上岭南地区第一次被一分为二
至唐朝贞观年间,中央朝廷将全国按山形分为十道,岭南地区为岭南道,该时期,两广地区又合二为一
在唐懿宗时期,岭南再次分治,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宁)
宋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基本确定了今日两广的分界线
宋时,在岭南地区设置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即以西江流域的封州梧州之间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治所在广州,设14州,以西属于广西,治所在桂林,设7州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为了防止全国再度发生分裂割据的现象,行政设置一改唐以前利用“山川形便”等地理条件划分行政区域,对行省的划分以纵向为主
由于中原通岭南的主要水路交通线主要是赣水和湘水,所以,元朝时将广南东路划归江西行省管辖,将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
元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设置了广西行中书省,广西设省的名目自此开始
明朝初年,中央王朝实际只控制了江西和湖广的部分地区,几年之后才陆续派兵平定两广地区,至此才将两广地区和江西、湖广两地分开,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属湖广行省的全州划归广西,将原属广西的廉州、钦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划归广东
清代广西的行政区划基本维持了明朝的格局
综上所述,广西的建置沿革随着朝代递嬗,其范围的损益大致受地理环境、族群关系及中原王朝实力的影响
广西西北部地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族群因素也是影响其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特别是桂西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与云南、贵州省相邻,这三省的交界地带广泛分布着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所以,当地的地缘关系更多体现为族群之间的关系,如西部百色市的西林等县与云南的文山壮族自治县相连,而红水河以北的黔西南布依族聚居区与红水河以北的桂北土语区的壮族在语言和风俗上十分接近
而广西的东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移民进入广西的必经之地,移民通过湖广、汉江地区进入这里,使当地较早受到汉风的熏陶
目前,桂北地区的兴安、全州、灌阳和资源等县也曾长期隶属湖南,直到明代才划入广西
广西的东南部与广东毗邻,明清时期,受政治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开始有大批广东农民和生意人迁移到广西
二、治理的特点
总体而言,从秦朝到清朝,历代中央王朝对广西的建置和治理主要受经济开发程度、地域文化差异、人口迁移和军事行动等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自东向西
广西地区西高东低,桂西南地区多山区,岩溶地貌缺水且土地贫瘠,在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引种之前,开发较困难,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对广西的治理也是东西有别
例如,在地处丘陵、河谷冲击平原,且经济较为发达的桂东地区,实行全国一体的郡县制,派流官进行治理,而桂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唐宋开始实行羁縻制度,明清时发展为土司制度
西汉时期,岭南地区设置的九个郡下分别设县,在今广西境内的有20个左右
同时,朝廷还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治理原则,其思路是对归顺的越人首领封侯,任用他们以稳定当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迫使中原移民纷纷南下,移民潮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促进了广西发展,尤其是桂中和桂东地区
随着中央王朝疆土开发的日渐深入,广西的行政建置也逐渐增多
特别是实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对广西的开发程度较大,在治理上因地制宜
唐时,在岭南西道下设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