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作为高等职业学院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软件的计算和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的一门主要课程
岗位情境化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即按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境、知识情境、实验研究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研究工作岗位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亲自实验去研究事物,探索新知,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企业财务会计软件、ERP技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岗位情境化形成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 岗位情境化教学实施条件
岗位情境化实训室建设是校内进行岗位情境教学的依托
建立专有机房,可以有效地解决配置低、软件资源经常发生共享冲突的矛盾
在岗位情境化实训室建设方面,应加大投入,保证实验所需要的软、硬件的需要,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建设,推行“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新型教育理念
产教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一起搭建基地实验室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带着问题进入理论课堂,在校内创办高度仿真模拟社会企业环境,学生自由组合创办模拟公司并自主运营,所有动作项目数据均来自于运营过程中真实数据,并派指导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岗位情境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实训过程的仿真性,所以岗位情境化实训室的建设中更应该突出仿真,实训室应尽量按照公司财务部门公办环境布置,并配备财务工作必须的各种用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模拟企业的“假项目真做”和生产性实训的“真项目真做”,可以让学生在公司运营综合实训中掌握公司业务处理的流程和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同时虚拟企业岗位,并对虚拟岗位进行分工并设置相应角色及用户,增强学生进入企业之前的动手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岗位情境化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通过调研明确岗位分工、权限分配情况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岗位分工选取教学内容,设定项目,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两个“融合”
1、 通过调研明确岗位分工及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往都是按章节以概念定义等理论知识进行授课,理论性很强,虽然配套有实训内容,但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联系,甚至于出现实践、理论两张皮的现象
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职业技能知识的需求
通过行业调研,研究岗位分工,确定该课程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能够准确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能够准确判断各种业务的处理流程,能明确购销存不同业务类型的处理流程;能够区分不同岗位的操作权限;能够处理普通会计岗位的所有业务
2、 以岗位分工为导向,设定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岗位情境化教学理念,根据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日常工作过程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对接电算化岗位需求,将电算化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内容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中的岗位设置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例如采购业务,在企业发生采购业务特定情景下,以采购单据传递为主线,模拟企业从下采购订单到商品入库的过程,运用情景演示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表演,使学生对商品购销业务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同时,在特定的情景模拟环境中,熟悉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体验企业各主要环节及部门的业务流程、会计票据的传递与会计业务处理的关系,对实际工作的业务处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实际业务的理解与处理能力
3、 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实现两个“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到课堂,按照日常工作任务分角色分项目组织教学
基于教学理念的改变,要求实现两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程考试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相融合
根据企业重要事项核算的职责和任务要求,设立教学项目,每个重要事项组成一个教学项目,形成一个教学单元并确定能力目标,再根据能力目标设计学生需要完成的每项工作任务,最后根据工作任务确定需要学习的理论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