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澄江自然遗产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 澄江自然遗产简介及面临的问题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化石遗迹,保存了40个门类,200
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基本涵盖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成为研究 5.3 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爆发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
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是“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垄断地位

  抚仙湖地处云南中部,是澄江、江川、华宁所共同管理的高原湖泊

高原明珠抚仙湖,被游客誉为 “ 不输度假天堂马尔代夫
”拥有者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

1987年12月抚仙湖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成立抚仙湖旅游服务公司,标志着澄江县旅游业开始起步;1993年抚仙湖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2001年省政府将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设立为云南省旅游度假示范区;
2008年5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开展“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引进旅游重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690亿元

  除此之外,澄江自然遗产开发面临着:旅游项目的特色不突出,抚仙湖和帽天山动物化石旅游项目的敏感度强,国家层面对于抚仙湖的认知保护意识欠缺

旅游项目的核心吸引力有待提高,帽天山动物化石旅游项目的土地行政审批没有给与适当的宽松,动物化石旅游地规划受限

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相关配套设施也没有到位(大景区下的一些停车场、园区内旅游专线公交等建设不足)

  二、澄江自然遗产开发的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讲话的精神重要指示,把云南省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典范的先锋

  针对澄江县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为保障化石地的保护和改善民生,保障城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战略格局,和“结构转型跨越式发展”建设要求,结合区域自然条件、抚仙湖水资源条件、抚仙湖周边建设开发现状等,建议澄江县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形成一盘棋,总体发展步骤如下:
  (一)开发资源整合式项目
  化石地和抚仙湖是澄江县的独有资源,虽然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作为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开发建设的目标

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点线面结合衔接开发把自身置于整个昆玉红旅游产业经济带发展的大盘子中结合周边地区优势资源打造精品线路

  (二)突出项目本身优势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力,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所以要突出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利用好澄江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这张顶级品牌和抚仙湖这个优质的生态资源

培育发展地方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特色小吃等

  三、 澄江自然遗产开发的对策建议
  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与云南省,综合考虑澄江县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抚仙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遗产,以开发促保护,力求建成经济发展、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大美澄江

  (一)加强地质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在现阶段,澄江自然遗产管理者尤其要重视地质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包括确定标志性地质旅游景区和多个特色地质旅游景区,同时要搞清各景区之间的联系和组合特征,并建立完善的地质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
  首先是市场培育战略

在市场培育阶段,把地质旅游的市场主体明确定位于两个群体:新闻团体和高校师生

这两个群体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容易从科学层面上认知地质旅游的意义,更愿意通过地质旅游,回归自然,放飞个性

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索感兴趣,接触面广,发表意见的能力强,容易引起宣传效应


  (三)以地质旅游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如成立野外健身中心(野外摄影)自然素描教学基地,不同景区成立独具特色的小型地质博物馆,展出当地的主要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影视图片等,经常举办科学论坛或学科研讨会,吸引国内外科学家来公园参加学术活动,这对于树立公园的形象和学术地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很有好处

地质公园应该多开展科普宣传周等群众性活动,让高深的地学知识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知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