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影响大学生选课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绪论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管理体制,其特征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实行选课制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充实培养和发展本身的本性

  在这种高度自由的选课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

但大部分只是基于普通理论层面的分析

为了更加透彻的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如何作用,有必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背后的理论意义

这将有助于选课系统的政策制定者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生选课的实质,有助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选课要求,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选课现状,从而根据正确的经济理论知识合理选课


二、理论基础和问题分析
  以我校学生为例

学生选课的过程是,教务处网站公布本学期或下学期可选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任课教师、学分数、上课时间、地点、教授课时、容纳人数等;然后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分,及每学期限制的最高学分数等诸多因素决定自己要选的课程

  从以上的简要过程介绍可以归纳出,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掌握信息的多少、选课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个人的风险喜好程度

     (一) 掌握信息的多少
  在选课期间,学生不仅限于选课网站上的课程基本信息来决定是否选课,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倾向的课程:向高年级学长学姐打听教师情况及分数情况,直接咨询老师或者教务处课程内容、旁听或者试听前几周课程等

这一系列过程下来,每个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必然不同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

可以把学生选课后所学到的知识或者得到的学分视为他们的得益:即参加博弈的各个博弈方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是各博弈方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他们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根据得益的信息的不同,博弈可以分为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和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

学生中,获得课程的所有有用信息或者比其他学生得到额外信息的人可以看做具有完全信息的博弈方(甲),而具有较少信息的学生就是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方(乙)

二者在选课时,甲就会由于对某门课掌握较多信息而选择这门课,相对的,乙没有得到这些信息,不知道这门课的真实优劣,就不会选

此外,若甲乙得到的信息量相等但不同,如对某一门课而言,甲了解到的这门课很好但乙却得知这门课不好,也会造成甲选乙不选的结果

  (二) 选课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个人的风险喜好程度
  先提出个问题:
  假设有2门都很不错的课程A、B,你只能选择一门

而出于兴趣原因,你比较倾向于A,但同时A的课程容纳人数有限,且想选择的人也很多

因此如果选择了A,最终有可能因为人数超额而落选

但你又不愿意放弃A而选择B,那么,你会怎么抉择呢?
  在博弈中,根据参与者选择策略是否有时间先后,可以将博弈分为静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 选择策略)和动态博弈(博弈方先后、依次进行选择、行动)

而后者又分为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后者知道前一个人的选择)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后者不知道前一个人的选择)


  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选课是处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因为学校同一级的学生很多,选课的开放时间也很长,大量的学生同时选课必然不现实,而知道之前其他所有人的选课状况也不现实

这样,学生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选A的结果,因此选课的结果就有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存在差异,各自的行为选择就不一样

从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

三类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行为但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

在这里引入一个函数,期望效用函数:消费者(这里指学生)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必须事先作出决策,以最大化期望效用(选课的收益)

  在某一给定的选A成功的概率下,可以根据上述函数算出期望效用和效用期望值进行比较

当然,不同概率下计算结果可能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风险爱好者选择A,而风险回避者选择B

                     三、建议与展望
  综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上述影响因素确实在经济层面决定着大学生的选课过程和结果

进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