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综述1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前言
  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2006年10月,“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被写进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旅游公共服务”一词亦在此情况下诞生


早期国内对“旅游公共服务”这一概念鲜有提及,2007年开始,以“旅游公共服务”为主题的独立研究开始出现,伴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上海、北京、桂林等旅游地也提高认识,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而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

  二、国内旅游公共服务研究进展
  (一)旅游公共服务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主要在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服务对象、服务的属性特征存在分歧

李爽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相关概念入手,提出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以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为核心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把旅游公共服务浓缩为基础性、公益性两个方面;在内容上概括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五方面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在2011年以前,只有少数学者对旅游公共服务包含内容进行研究,并倡导加快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以后,伴随《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出台,全国各省份加快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学者也尝试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主要分为两种思路,一是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出发,另一种从供需主体、供给内容、政府监督出发,两种思路侧重不同

  (三)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1.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也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如张凌云提出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面,若由市场调节,旅游企业会因无利可图而拒绝提供或提供质量低劣产品;若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收税来提供公共产品筹资;而李爽认为未来旅游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应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供给的旅游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制度安排与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

总的来说,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政府主导作用下的研究,更多研究则强调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旅游公共服务运作模式研究

熊丽蓉系统介绍了旅游公共服务PPP模式,并以上海旅游公共信息中心、奔驰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都市观光巴士为案例,对上海旅游公共服务公司合作的外包、特许经营、补助与合作效率进行了研究

安金明强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要做到旅游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相融合,旅游软件公共服务与旅游硬件公共服务相融合、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与非市场融合

  (四)旅游公共服务评价研究
  在旅游公共服务评价研究中,主要是对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进行评价及对游客满意度测评的定量研究,但这一方面的研究论著少,且对热点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几乎没有

  对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评价的研究上,谷艳艳以上海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信息、交通、安全、管理和环境五方面对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进行测评

关于游客满意度测评的评价研究,程道品、程瑾鹤等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结构关系,得知旅游接待服务感知是影响游客满意度最关键的因素

  (五)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关于这一类的研究,多是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智慧旅游结合起来,探索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如唐洪广提出了旅游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并介绍了全国12301旅游服务热线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金卫东探索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南京实践,提出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搭建乡村旅游营销平台等项目

  三、小结
  通过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文献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内容从最初的概念探讨、内容划分衍生到了供给模式、运行机制、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研究内容在不断拓展,深度在不断提升

但总的来说,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尚未形成科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