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纵观第一届世博会举办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可以看到,成功的世博会给举办者带来的效益都非常可观


以点带面,辐射全国,拉动宏观经济发展,催生“世博”经济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的整体功能升级;提高举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完善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塑造等等,数之不尽

一、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大阪世博会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举办至今已经三十余年,当时的盛况仍令人难忘:参观者高达6421.8 万人次,至今仍是世界之最;赢利170亿日元,创下综合类世博会盈利的世界记录;一条新干线连起了关西经济带,带来了全国经济十年的飞速增长

这些成就,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是如此的辉煌这些辉煌,与当时组织者的科学决策、果断措施是分不开的

  大阪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也作为一个失败的模板,给各国以警示

根据筹建规划,大阪世博会后建一个郊外的新城,世博园则作为“住宅用地和公园”

但是园区内所有的设施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与今后的市政规划协调,因此世博会一结束,350公顷的土地全部归还市民,重新规划和建设,包括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115个展馆逐步丧失效用和效益,不得不全部以高昂费用拆除或更高昂的代价移往他处

如斯堪的纳维亚馆,展后迁至北海道,迁移费用加上为了使建筑能够抵挡北海道严寒的气候而增设的抗寒措施以及建筑内暖气管道铺设的费用,高达二亿七千万日元,而该展馆最初的建造费用也只不过四千万日元

而由澳大利亚政府馈赠给三重县的澳大利亚馆,最终因为三重县无法负担预计超过四亿日元的巨额迁移费用而作罢

至此,在为善后处理耗费了巨大国民财富之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旧址上最后留下的痕迹也消失殆尽

连当时的总规划师丹下健三先生也承认,没有经典建筑被保留是他毕生的遗憾

当今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仙田满教授则直言大阪世博会后,原先规划变得毫无利用价值

  由此可见,在规划中不考虑后续利用,给国民经济财富造成的巨大损耗足以延迟甚至阻碍城市发展建设的步伐

只有有目标地进行世博会规划,才能在展览结束之后有条不紊的实施再利用方案,对世博园进行有序而有效的后续利用,充分发挥世博会的长期效益,使世博会真正为加快城市和国家发展提供机会

后续利用不仅是衡量世博会成败的评价指标,而且是世博会规划的灵魂,渗透在规划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二、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建设及后续利用原则 3R原则   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将以简化、再利用、再资源化为原则和目标

即简化后续利用转化的过程,实现建筑、基础设施和空间的再利用,使资源的消耗再资源化以重复使用

零影响   上海世博会将是第一届真正完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博会,我们对它的展望是:零影响

即最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传统电力能源的使用量降为最低;利用可再生能源:地热、太阳能、风能、光电能及生化燃气

最终目标:上海在世博会及之后,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区域及城市设计的典范

都市形态及环境质量体现最高效最佳利用率,包括对文化及历史元素的保护,使建筑形态、都市空间及绿色景园最佳的融合

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复兴   会后的世博园将成为上海城市的一部分,这里不仅将体现上海作为世界城最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更应该展示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

作为海派文化折射出的光华,近代上海发展的百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城市意象,这是上海逐鹿世界的重要资源

但是,这些珍贵的财富在急速的城市建设中正逐渐的消逝与瓦解#

在世博园区中,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高密度的城市肌理、里弄空间中的风花雪月,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特征将得以延续和复兴

三、上海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对策研究   根据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的成功经验,世博会的后续利用可分为三类,其规划也体现各自的特点   1)以保留标志性建筑为目标,作为时代印记纪录历史的辉煌时刻,并演变成为城市、甚至是国家的象征

这一类规划主要考虑标志性建筑的代表性,园区规划布局以标志性建筑为中心

  2)以保留大部分建筑为目标,作为今后某种功能性园区的建筑主体,发展为某种产业基地或研究中心

这一类规划主要考虑大部分建筑功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及今后运营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需要

  3)以改造或扩展城市区域为目标,选址于需要改造的区域,使世博园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类规划主要考虑对园区周边和园区范围内基础设施的改造或建设,作为新兴城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