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一直都是一块很难解决又频繁发生的“诟病”
经济学著作中,对通货膨胀的解释主要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可见,通货膨胀是在纸币出现后才会出现的,由于货币市场中纸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没有达到“均衡”(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纸币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减少,所能交换的商品量从而减少,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总之,通货膨胀与货币的数量密切相关,在通货膨胀频发的时代,现代货币主义者的身影就越加活跃
金融危机过后,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更是连续多次上调,同时CPI走势居高不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不断出现的“天价”商品,更使许多消费者“望洋兴叹”
当然,通货膨胀使当前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难以继续以相同的支出比例购买同样效用水平的商品,在感慨“囊中羞涩”的同时,越来越少的消费者剩余,使我们的人民难以体会世界第二经济体带来的“幸福”
在2011年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的把降低CPI指数、抑制通货,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领域的重要任务
到底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顽固”的通货膨胀呢?中国的经济又到底“胀”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将用现代货币主义思潮的一些理论来阐述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自然失业的存在,在长期以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没有互相替代的关系
只有在发生了未预期到的名义总需求的扩张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或者说加速度的通货膨胀)时,经济中的实际失业率才会暂时低于自然失业率,才产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交替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可能会使一部分增加的货币量被生产领域“吸收”,从而刺激生产者招募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被招募的工人大部分来自“自然失业”的劳动者,因此短期内可能会在不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长期看来,增加的货币只会全部转移到商品的物价上(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事项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增长率,使物价开始上涨,于是,厂商设法生产更多的产品,增雇工人
由于工人仍然是按照过去的物价水平来衡量自己的名义工资,以为实际工资不变或正在上升,从而愿意增加劳动的供给
然而,长期一旦工人发现实际工资已经下降,他们便会按照现实的物价上涨率来计算他们购买的物品,并要求提高名义工资
名义工资提高后,工人的预期与现实的通货膨胀趋于一致,实际工资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当厂商发现了这一点,便不再雇佣更多的工人,失业率也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而使增加的货币量转移到物价上,引发通货膨胀
为什么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无法被需求量“吸收”,而转移到商品市场,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呢?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看来,这是因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财富和收入、债券、股票等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都是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在这些变量中财富和收入的影响是主体,其他变量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
而由于人们长期的财富和收入,总是围绕一个稳定的值即“永久性收入”上下波动,因而这一变量也是稳定的
因此,非自然的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会超出其需求量,从而转移到代表商品的价值上,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实践支撑的“纸上谈兵”
在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从战争的萧条中走出来,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财政政策
短期内,这些国家一度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较少的失业人数,较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经济“繁荣”景象
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仍然更加频繁,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所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
在采取货币主义的政策后,瑞士、联邦德国、日本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撒切尔夫人实行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货币主义政策以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