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近年来,由于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迁入地政府的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原因,浙江民营企业纷纷外迁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人在省外的投资总额达3.89万亿元,与2003年相比暴增6倍多;销售规模达1.7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GDP的八成以上,几乎在省外“再造一个浙江”

  一、民营企业外迁给浙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量外迁的的浙江民营企业无疑推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浙江本土经济来说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 经济增速的放缓
  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现象

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差距超过了1万亿

2011年,浙江人均GDP为58665元,而江苏人均GDP则突破6万元,,一直以来让浙江引以为豪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也被江苏夺去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速放缓,和大量企业外迁导致税收流失,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后劲,有着重要关联

2、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以温州为例,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

而在这100家中,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本地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省外

  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呈现“满天飞”的景象

  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衰落”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对此颇为担忧

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很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而温州只是浙江的一个典型缩影

  3、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
  外迁企业利用外地低成本优势,加剧了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浙江因为受到要素资源的制约,制造成本会相对较高,企业外迁不仅仅带走浙江的民间资本,而且还会用这一部分民间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加剧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外迁的浙江民营企业往往都是本土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从而采用总部外迁,寻求在更高层次发展;或者采用外迁扩张,应对土地、能源等受制约,生产成本走高的环境变化

这些企业的外迁,势必会造成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下降,对浙江的经济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影响本土经济发展的后劲

  4、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失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主要迁移方式就是去外地投资办厂,这种对外扩张性的主动性迁移形成主流,造成浙江民间资本大量流失

企业外迁,特别是一些已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也纷纷外迁,更是导致企业的中高级人才和一些技术人员也随之外迁

资本和人才的外流,无疑将给浙江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二、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2%,是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浙江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能否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做到又好又快增长,如何应对企业外迁所带来的重大挑战,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这既需要政府不断强化浙商回归工作力度,强化本土的区域吸引力,也需要民营企业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加快转型升级

   (一)政府层面
  1、促进浙商文化研究,发挥浙商文化的感召力
  孙家正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商务活动、经济活动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吸引浙商回归,也应重视浙商文化可能产生的巨大感召作用

  浙江省作为浙商故土之地,在推行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应将加强浙商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予以更充分的重视

通过建设浙商博物馆,并将其定位为散居世界各地的浙商们的精神家园;扶持和推进高校浙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举措,将浙商文化研究纳入到文化强省的战略步骤中来

  亲情、乡情是一种天性使然,在外创业的浙江企业家们,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想到衣锦还乡,并考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浙商研究能够得到广大浙商的认同,引起他们的文化共鸣,必然会推动“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巨大感召力

  2、加强浙商合作交流,发挥商会组织的载体作用
  200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