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解决社会顽疾 ———以秸秆焚烧为例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去年的雾霾天气已经证实对身体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秸秆焚烧就是雾霾的一个推手,谈及秸秆焚烧时对于农民的片面指责是有失公允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的普遍存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不能一味地针对表象,把表象当作问题的根源,而要深入发掘问题表象深处的根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主次分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从而为解决矛盾提供方向和方法

一、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秸秆焚烧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但是秸秆焚烧问题却是一个社会顽疾,屡禁不止解决这个顽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影响
(1)、空气污染

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可吸入悬浮物等污染物质被呼吸进人体后,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轻者,引起呼吸和眼部不适,重则导致肺部和其他疾病
(2)、影响交通安全

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大量烟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尤为明显,在高速上行驶的汽车因此造成的事故屡有发生


(3)、土壤的污染

农民将秸秆直接焚烧,但是却烧焦了3cm~5cm的土壤,使得有机质大量损失,土壤生物不复存在,损害了土壤的墒情

[1] 
2、农村秸秆焚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十年前小岗村18位村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逐步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三十年过去了,农民的主要生活资本还是土地

(1)、经济成本的考量
    近年来,虽然政府相继减免农业税,作出一系列对于保障农民利益的举措,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种植成本却越来越高,估计不说人力成本,种植所需的化肥,种子的价格投入并不少,所以农作物作为初级产品的价格即使有政府的保护价格,仍旧收益很少

因此,对于农民来说,主观上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很多,尤其是收获之后,为了方便,农民便很容易将在他们看来没有经济价值的秸秆直接一把火烧掉

虽然秸秆可以在地里堆肥,但是化肥使用对产量的作用远远大于秸秆堆肥的效果

(2)、劳动力的缺失和转移
    如上所述,当农民发现在土地上无法获得对等的收益时,加之,中国的农业并非美国似的农场,属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民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进行投入大量青壮年也逐渐走出农村,开始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

虽然我国农民的人均土地量并不高,但是庄稼的收获却不是十分辛苦,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对秋收的雪上加霜

与其将秸秆进行堆肥还不如一把火烧掉来的省事

(3)、管理的不规范和滞后性
  农村秸秆焚烧问题往往是在焚烧之后产生大量雾霾才会引起关注

假设农民并未集中焚烧秸秆,那么雾霾天气也就不会那么严重按照这样的逻辑,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看似就不是问题了

其实不然,对于秸秆焚烧这个顽疾,不可能通过村委会行政命令式的管教解决

管理的不规范只能是使得农民在有人管的时候不焚烧秸秆,无人管时焚烧秸秆

同样,也不能在村民开始焚烧时才去进行说教,这简直是现代版的亡羊补牢

秸秆焚烧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建立一套长效的机制,防患于未然

 
二、秸秆焚烧问题的解决对策
    秸秆焚烧问题的解决需要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根本,治标也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1、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途径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更消耗着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走“TFP增进型’、“集约型”的增氏道路[2]

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秸秆问题只是一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小问题,真正解决农村秸秆问题在于加快农村的现代化

将秸秆资源重新综合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解决秸秆问题,另一方面还会给农民带来增收

发展混合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势在必行政府不仅要着眼于农产品本身,更要为农民想增收、创收的方法

农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和循环模式,将秸秆资源,加工成为牲畜的口粮;将牲畜的粪便成为庄稼的肥料

政府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农业

加大对这种混合农业的扶持力度,解决像秸秆运输成本高于秸秆利用效益的问题

坚持就近兴办混合农业
2、加强引导、避免焚烧是目前所需

  发展农业循环和混合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