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河道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防汛,人们对河道的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设防汛、生态、景观型标准河道势在必行,河道堤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汛蓄水,农村河道与城镇河道虽有差别,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河道的功能也决定了堤防的功能
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搞清楚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虑采用哪些技术手段
了解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
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地理和气候特点的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新理念
实施这种理念首先要做的是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既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2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
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
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
一般来说,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的原则下,河道断面的宽窄结合和深浅变化能够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河道调节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防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
同时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沿岸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日常维护上,依赖当地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根据财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目标地逐步实施
1.3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
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
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
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空间,任何工程不能侵占,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流过的行洪河道,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
在非汛期,河道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为了补充河流水源,可以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础流量
为了使水体在河道中得到净化,拟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长出利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
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为此,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既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