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水麦积区麦积镇麦积村农家乐的特殊性
麦积镇地处著名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境内有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麦积山石窟、仙人崖、净土寺及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净土松涛三大景观为一处,更有植物园、温泉、溢香洞、罗汉崖、石莲谷等遥相呼应
这些自然人文景点为麦积镇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城郊农家乐相比,麦积镇的农家乐依附的经济形态是不同与经典的农家乐的模式的,大多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城市郊区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游结合”的模式,而忽视因旅游景点而兴起的农家乐
其实后者更有研究价值
郊区农家乐或广大农村农家乐可以看成是城市的继续,而因基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发展的农家乐所涉的面将更广,其利益纠纷的点与面的解决,将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
总体来讲这是一次不同与一般农家乐规范化发展的探究
二、农家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资金匮乏
资金匮乏是制约农家乐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农家乐是当地农民在改建自家宅院的基础上,从事住宿、娱乐等经营性活动以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样的话,要经营农家乐首先要进行农舍的改建工程,这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
通常的解决途径是先在外打工挣钱然后有一定资本积累后进行农舍改建,接着从事农家乐经营不再外出打工
但这只是最初的资本要求
随着经营活动的不断开展,市场对农家乐的接待规模和接待水平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住宿条件等硬件的要求
最初的资本需求或许几万块就能解决,这个资金数目至少是农家自己能解决的,而将家里的几十间房间全标准间配备的数目恐怕不下几十万了
业主说他们一直有扩大建设的需要,因为要以接待为主经营的话,必须接待能力足够才行
没有几个旅游团体是愿意分开住宿的而这是最大的资金缺口处,或许也是最大的问题
(二)农家乐的应急机制薄弱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有其适应市场能力的强弱,而分析其应对风险状况下的应急机制具有极为特别的意义
农家乐的经营依附于农业与旅游业,立足于农村可其中的旅游业又是新兴的,这里的人民还是不变的农民外出打工和留在家里是他们主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可能他们对于农家乐的理解与他人不一样,对他们而言,生意好与坏,那里只是自己的家
在这里,即便是经营很不善,收益很差,但应该不会看到类似城市里关门倒铺的现象
只要家里有人就可以经营,男人还是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女人在家主持着新兴的事业
当然,再大点规模就很难说了
实在不行的话,就旅游旺季在家经营,淡季在外打工并不完全符合这里
对于绝大多数村民和家庭而言,农家乐或许并不是主打的事业,而是一个新的未来,就像给家了盖房子一样的事业,需要打工一直去努力
即便是没有任何收益,他们自己也能住上别墅了显然,农家乐介乎于传统与市场之间
三、农家乐规范化发展的路径——规模化
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农家乐从鲜有的几家到三四十家,一下子暴增的两百多家(包括贾河,其在地域上与麦积村相连)
竞争趋于激烈化但我们可能容易忽视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来客数量的剧增
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提升无疑有利于麦积村农家乐增加对市场的吸引力
知名度的提升无疑是这种扎堆发展提供的最大好处,而另外一点是,经营户的增加,首先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集群,为进一步的整合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这也是农家乐规范化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解决的途径通常是由政府出面规划,招标统一建设发展
这样的话,当地村民可能会获得一笔赔偿,也可能被重新招用为新型的农家乐职工,但更能是这里的一切与他们便再无关系了
而第二种途径就是在集群状况的基础上实现联合经营,也是笔者提出的规模化发展的可能性
在乡土的社会,天然的割裂是自然的事,联合经营在操作上便有很多问题
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已有联合经营的现象联合经营无疑增强了其市场适应能力,扩大了其经营规模但是,联合经营的还是很少或者说有诸多受限因素联合经营的大多是宅基地相连的同一个血缘关系很近的家庭如兄弟、叔侄
但其在建筑设施上并没有太大的相同性,也没有任何联合规划房屋建设迹象,因为这里首先是他们自己的家
如果规划集中发展,可能那远不会是农家乐了但规模却一直会是市场的需要
出于保护的意识和目的,农家人彼此之间拆掉一堵院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对任何人也一样
事实上,他们为了农家乐的发展已经付出很多目前的现实是他们仍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