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武汉历史建筑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其优秀历史建筑融合了西方建筑古典浪漫的形式与我国民族建筑含蓄典雅的特色


集工、商、居、金融、外交为一体,体现了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建筑艺术特点和武汉近代经济发展脉络与当时社会历史的演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宝藏

  (一)里分
  里分是近代中国独有的都市民居形式,其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窟门相类似

里分兴起于十九世纪末,止于二十世纪中叶,是西方外来文化入侵的一种产物,混合西方特色与本地建筑特点

是武汉独有的风景

  随着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大量借鉴西方工业革命与日本民治维新的经验,开启了近代工业化

城市主体快速扩张与工业化,吸收了大量来城市从农民转化为工人的农村人口

这有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发展的情况类似,大量农民工来城市务工

由于离开故土的这些工人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就形成了工厂外围用各种简易材料搭建的居住区域,这些区域杂乱无章,没有保障,成为促使里分建筑出现的一个原因

  1861年辛酉政变,汉口“开埠”成为通商口岸,租界开始逐渐形成

这一历史事件使人口急速增长,里分建筑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这些里分建筑一般分为三间两厢或者两间一厢,没有所谓厨房和厕所存在

这一类建筑因为造价低廉、建筑速度非常快,满足了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城市低层居民对其低层次住房的快速、大量需求,得到快速发展


  汉口有浓厚的文化宽容特性
里分民居建筑就是“人性化建筑”的最具体的体现

里分建筑适应季节变化、安装两层的窗户,内层为玻璃窗,用来挡风遮雨;外层是木制百叶窗

当阳光强烈直射或者是想在房间一人享受私密时光时,关上外层百叶窗,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清凉通风,又可以顾及个人隐私

里分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汉文化的象征在这个空间里,居民彼此交往,帮助

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一般,成了家庭的延伸,把在里分里居住的人们凝聚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

  (二)近代公馆、别墅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官僚以及洋行买办巨商纷纷建公馆、别墅、洋房

如“地产大王”刘歆生等这些住宅因为是国人所建造,潜移默化中带有民族气息

在整体布局、细部装修及庭院绿化方面,更多地保持了中国传统做法和其自身习俗与爱好

唐森花园于1928年改造,内有假山河池、亭台楼阁等,被称为汉口名园

另外,国民党陆军上校徐源泉的公馆,建筑坐东朝西,有中国特色和讲究,但又布满各式西式浮雕,在使用西方的建筑做法的同时又保有中国特色

  公馆别墅型建筑与里分这类平民建筑不同,公馆别墅仅服务于少数社会上层人士,所以对于居所的要求不单单只是居住

还兼有会客、宴会、娱乐休闲等,由此,建筑的要求便变得不一样起来,精美、典雅、华贵精致

  (三)其他工商、宗教、公共建筑
  除以上提到的居住型建筑以外,武汉还有多种历史建筑

如银行、商会这类商业建筑;还有教会、教堂这类宗教建筑;工厂类的工业建筑和巡捕房、军人宿舍这类军事公共建筑

这些建筑都有强烈的殖民地拥有者的当地建筑特色,而其中有些建筑又融合了当地中式建筑的一些特点

所以在江汉路也算的上是近代建筑的“万国博览会”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汉关监督公署(现武汉市档案馆)、台湾银行汉口分行(现中国人民银行汉口分行电子结算中心)、汉口总商会(现武汉市中商联合会)、德国工部巡捕房(现武汉市公安局户政处)、博学中学教堂(现武汉市第四中学图书馆)等

  二、武汉历史建筑的现状
  武汉市房地局从1993年到2008年分四批次公布了154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24处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6处先后被拆除,余124处

但也有不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

  被拆除的6处优秀历史建筑为:俄国领事馆官邸、、三菱公司(日)办公楼、万国跑马场看台、文化公书林、文化大学职员住宅、刘佐龙官邸

  在民国建立之初的1910年竣工的“巴工房子”其建筑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砖混结构住宅,在今天,这座历史建筑的一层是部分商铺,在这之上依然是住宅,这是汉口最早出现的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多层公寓建筑

在今天人们看到只是一片破败,房屋的红砖外墙已经严重风化,有一部分已脱落,外层的木质百叶窗如今已换成了防盗网

屋内公共厨房的墙面脏乱不堪,有些阳台摇摇欲坠

空调、抽油烟机的外挂机箱,杂乱无章堆砌的废弃物和垃圾,斑驳风化的墙面,长满杂草的墙角

据调查,在现有优秀历史建筑中,破败损坏最严重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