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这就对旅游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市场为教学导向,以就业为教学目标,走市场化的办学之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它对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类型作出了总体规定
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使培养的学生懂经济、会管理、善沟通、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等院校在确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笼统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之外,还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资源和师资对培养的人才进一步细分定位,使其在旅游管理的某一领域成为专业性人才
二.完善课程设计与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学原理学习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构架起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旅游产业发展动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在教学内容上,以旅游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分析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征,引进学科前沿成果,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授课教师要在涉及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章节后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旅游市场主题促销口号,请同学们评出最佳方案,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开发、导游业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能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其次,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前沿讲座、专题报告等其它形式为补充的教学方法
学校或者老师应广泛与旅游管理政府机构、各类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政府官员、旅游学专家、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给学生作有关旅游政策法规、旅游热点问题、旅游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讲座或报告,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随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加深对某些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四.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的,由于实验室模拟环境缺乏真实性,学生仅凭想象感觉操作,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同时,实验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使用率不高,也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完全可以走出校门,利用校外资源,通过与校外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场所
校企联合办学是国外较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既能为高校解决校内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又能促进旅游管理毕业生业内就业,缓解我国旅游高级管理应用型人才供需间的矛盾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选好学科、专业带头人
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着眼于专业的建设,服务于专业的发展,选拔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
首先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通过培养和学习,鼓励基础课教师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研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根据课程综合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复合型优秀人才以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引进上应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向高学历和双师素质方向发展,选拔、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
六.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以便有效降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潜流失率
笔者认为,全方位就业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全程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充分的就业前准备,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例如,一年级新生可侧重于职业特点介绍,帮助学生充分、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用人制度与发展前景
二年级学生可侧重于专业课程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毕业班学生可侧重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