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但事实是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酒店人才需求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酒店教育未能很好的迎合酒店行业的发展要求
本文在此总结出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方案制定不科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要求也正不断变化提升,这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些高职学校未能及时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连续两三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对环境变化缺乏敏感性,那么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定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导致高职教育与酒店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
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酒店行业的市场调查,没有结合当前酒店行业的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脱离实际,难以满足酒店行业人才质量标准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不尽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而没有开展行业企业、毕业生等方面的调研,课程与实际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结构未能完全对应,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
二、实训设施设备落后,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实训条件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校内实训基地仍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体,承担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不理想,存在着设备陈旧、设施缺乏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实训室无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只能进行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无法深入实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校外顶岗实习重视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在实际执行中,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经常被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有轮岗学习机会, 学生会出现较大心理落差和不适感
在顶岗实习中实习过程中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学生抱怨很多,他们把这种情绪传递给没有实习的同学,使得部分即将学生对顶岗实习形成偏见,进一步影响实习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三、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成绩较差,也存在着学习情绪的倦怠感,学习效率低下的困惑感强烈,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学习行为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比较差,自律性相对较弱等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做到很好的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情来因材施教,专业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内容实践性、趣味性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依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要方式
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性不高,学习抵触性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得不到有效的引导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升,双师型教师缺乏
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在行业酒店工作的经验,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 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没有行业背景,没有实际的酒店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的多是理论化的知识,缺少实践经验的补充
而既有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又善于教学并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少,杯水车薪,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高职院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都会提倡教师的进修、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也有教师下厂实践方面的规定,但落实很好的比较少,教师实践提升道路不畅通
五、校企合作不畅,缺乏深度合作
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非常好的途径,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却不是很理想
目前的状况是,高职院校方提出的很多利益契合点,如长期人才储备、课程开发、合作办学等对酒店方的吸引力并不大,当前的很多校企合作,还是没有在价值观、资金、资源方面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酒店是经济个体,利益至上,把实习生看成廉价劳动力, 这就导致大多数酒店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只维持在接受酒店实习生的程度
由于缺乏深度内容的合作,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合作真正目的难以实现,不能完全实现高职院校的预期的合作发展目标
六、学生岗位适应性差,综合素质较低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
在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