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相继开展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不存在“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
(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显,甚至存在挤出就业的现象,存在“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
江苏省的现实情况如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从而探索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持扩大就业,确保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同发展
一、 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从1991年的1601.3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1425.4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8.7%
1991-2010年,江苏省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1999年
这一阶段,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波动剧烈,1994年达到最高点,为40.0%,1999年最低,为7%,平均增长率达到19.7%
在这一阶段,三个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4%、22.1%、25.4%
第二阶段是2000-2010年
在这一阶段,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增长的M型发展,平均增长率为16.7%
这一阶段,第一、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分别为8.7% 、16.9%和18.4%
对比这两个阶段的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发现,在前一阶段江苏省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经济增长率变化很大,直到进入到第二阶段,经济增长率才逐渐稳定下来并保持整体上升趋势
在这两个阶段,江苏省第二和第三产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上面可以知道,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对江苏省GDP的第二大贡献产业
据江苏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江苏省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4754.68万人
通过分析可知,江苏省就业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逐渐下降期(1991-1999年)
在这一时期江苏省就业总量呈现缓慢增加,但是增长率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
从1991年的1.14%到1999年的0.02%,净下降了1.12%,年均下降0.12%;(2)剧烈波动期(2000-2010年)
在这一时期,江苏省的就业增长率的波动非常明显,其中就业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1.10%
2003年就业增长率最低,为0.41%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增长率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二、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三个产业的产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深入分析不同年份江苏省三个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本文引入三个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从而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灵敏程度
根据统计资料,本文计算出了1991~2010年江苏省20年间的各产业的就业弹性,根据就业弹性系数,绘制出1991-2010年江苏省三个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91-2010年江苏省三个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图
分析可知,江苏省三个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动具有以下特征:
(1)在1991-2010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上而言波动最大,基本上为负值,只有1999年为正值,说明第一产业产值虽然取得了较快增长,但是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排出就业,并且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2)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波动不大,无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在大多数年份中就业弹性为正值,在个别年份就业弹性为负值,最低为1998年的-0.4229,说明就业弹性不够稳定,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就业效应不是很明显
(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在1991-2010年这20年间均在正值范围内波动,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1991-1999年,第三产业对于就业的吸纳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2000-2010年,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就业拉动效应逐步减弱
总体上而言,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还是较高的,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第三产业的倾斜,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就业的吸纳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具有很强增加就业的潜力
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江苏省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与三个产业的就业比重的变动并不一致,出现了产值占优的产业没有吸纳相对应的就业比重,而产值不占优的产业吸纳的就业比重偏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