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分配概述
(一)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1.洛仑兹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二)公平与效率
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现代经济社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究竟是以效率为主要目标,还是以公平为主要目标?经济学界大体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效率与公平兼顾
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效率优先他们认为,效率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公平只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法律、行政和税收手段来实现
另一些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优先
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A.P.Lerner)、罗尔斯(J.Rawles)、米里斯(J.A.Mirrlees)等人
这些学者认为,收人分配不公平会导致权利和机会的不公平,人们的收人和财富不一定同他的努力程度成正比,收人和财富不一定都是“公平”所得
不公平会通过损害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来降低效率,还会损害人的尊严,使“人人生而平等”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种观点是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优点,又能消除收人差距扩大的途径,使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分损害公平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P.A.Samuelson)、凯恩斯(J.M.Keynes)、布坎南(J.M.Buchanan)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艰难任务
二、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前是0.16,处于高度平均状态;改革初期是0.28,相对平均,以后逐年上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0.42,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如今已经达到0.48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四)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近年来,行业间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来,这一差距开始不断扩大,到2005年已达到4.88倍
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民间相对剥夺感的急剧上升
2008年《人民日报》下属人民论坛的一项大型网络调查发现,68.5%的受访者不满意于当今社会的收入分配,并认为他们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和剥削
相对剥夺感、对社会分配体系不公的怨恨以及对社会阶级固化的担忧,构成了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期隐患
(二)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收入差距以及社会经济机会分配问题也是近几年来边疆省份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例如2008年的西藏事件和2009年的新疆事件
当小部分藏族人和维吾尔族人,尤其是日益膨胀的少数民族青年,不能很好地整合到现存市场经济结构之中,他们对经济意识更强、机会更多的汉族人就容易怀有敌意
(三)仇富仇官现象,以及底层民粹主义思潮的重新抬头
近年来,富二代和官二代往往被视为是中国收入分配不均和社会地位不公的标本,频繁受到中下层的激烈批判
而事实上,这只是社会经济差距拉大的一种集中反映,在这背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