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的由来及发展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泉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矗立在我国众多的文化古城中,随着其发展过程中,佛教、道教、天主教等众多宗教文化的传入,泉州形成了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特点


开元寺作为泉州具有历史性和标志性的建筑物,在泉州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泉州文化及宗教的多元性
(一)泉州的宗教文化
    泉州作为我国的东南亚文化发源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其特有的多元文化闻名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园林中,并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享誉中外

受到早期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泉州形成了以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古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而佛教作为流入泉州最早宗教文化的代表,在唐代泉州就以其佛教的广为流传被誉为“全南佛国”,可见佛教对泉州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1]

(二)佛教在泉州的发展
    佛教的发祥地在中国,是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之一,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泉州的兴起开始于唐代,而“泉南佛国”中的“泉南”则是指以泉州为主的福建各个地域

佛教在泉州的发展经历了传入,兴起、分派和合一四个过程,其发展对于泉州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佛教寺院在泉州的分布
    作为佛教的代表性建筑物,佛教寺院对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泉州的佛教寺院主要包括位于泉州室内鲤城西区街的开元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的承天寺等

清真寺又名月台寺,建于南唐时期宝大末年,具有“梅石生香”的奇特景观,同开元寺和崇福寺并称泉州的三大丛林

而开元寺则是泉州的佛教寺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寺院

开元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兴起与唐武则天时期,占地面积高达七万八千平方米;其主要建筑物包括紫云屏、天王殿和水陆寺等众多中外著名建筑[2]

二、开元寺的由来
(一)历史背景
    开元寺实际创建于公元686年,建寺初期其名为莲花到场,后再周朝使其改名为开元寺

其真正兴起与宋朝时期,宋代寺院内涵盖的大小祠庙共有数千所,其规模较为巨大

由于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公元1285年,元世祖为承建万寿禅院,将开元寺进行焚毁,开元寺的重建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而如今的开元寺内的景观大多为明代以后修建而成的,开元寺的发展过程虽然曲折,但却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泉州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3]

(二)宗教背景
    开元寺的宗教文化主要来源与佛教文化

佛教在传入中国初期,被誉为“黄老之学”,其对于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被人们视为“神术”

而对于佛教的客观解释始于魏晋时期

开元寺的建寺则是以佛教文化为基础,隋唐时期,人们在与疾病治愈、财富追求和功名考取的过程中对佛教中的一些传说人物开始敬拜、祈福,希望其所求必有所应

开元寺作为古代最大的佛教寺院,随着在寺院内祈福人数的不断增多,佛教的传教人士也相对的增加,加深并巩固了佛教文化在开元寺中的流传

(三)中外文化背景
    开元寺作为古今两代对泉州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寺院之一,除了与我国自身佛教发展相关外,外来的佛教对其影响也是使开元寺佛教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佛教对印度宗教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印度佛教形成于公元八世纪,并在印度阿育王使其传入了我国西藏地区,进而发展成藏传佛教,随后相继传播到了我国四川、福建等南部地区,开元寺作为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寺庙之一,寺内的许多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文化气息[4]

三、开元寺的发展
(一)寺内建筑结构发展
1.天王寺
天王寺又称为天王殿,始建于公元687年,在元世祖使其被焚毁后又于民国十年开始重建并修复,是使泉州具有
鲜明古城色彩的具体体现

现代

我国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对天王寺内的标志性建筑石桩以及分布在天王寺两旁具有印度佛教文化色彩的金刚和梵王进行了重新的修复,使得天王殿具备了多元化的景点文化色彩

2.藏经阁
    藏经阁始建于公元1258年元世祖时期,在明朝的以改修和完善,并改建与我国的民国十四年

其中包含了玉、瓷等材质制成的大小佛像32尊,对于传播我国的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发展
    近年来,开元寺以其特有的元化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具有佛教信仰的人们为了祈福和还愿较快地带动了寺内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旅游产业在泉州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