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与培养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与同地区汉族干部的差距大幅缩小。但是相对于其它地区,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干部在内的各族干部整体素质仍然较低,教育培训工作仍有待继续加强。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各族干部面临着同样的经济社会环境,承担着相同的工作任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各族干部的团结与协作。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在培训重点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和培训班次设计安排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对策建议。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或东中部的偏远地区,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守旧,生活水平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要搞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就必须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一、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总结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指的是由党和政府组织的、针对少数民族在职干部进行的、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教育。[1]我党一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民族干部在总体规模、理论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部分地区、在部分能力要素方面甚至已超过汉族干部。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占同区同级干部总数的比例大幅提升
1950
年,全国少数民族干部仅1万余人,到1958年达到48万人,1966年更是增长到80
万人。2007年初,我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全国干部队伍总数的7.4%(2008年底,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6%。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达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增长了5.3%。全国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4.5万人,增长12.5%,其中地厅级干部占8.4%,增长16%;县处级干部占90%,增长11%。[2]
表1
我国不同时期少数民族干部人数统计
时间
1950年
1958年
1966年
1988年
1993年
2007年
人数(万人)
1
48
80
184
228.4
291.5
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达51676人,占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31.97%。厅级、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同职务干部总数的37.98%和31.8%;盟市、旗县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50%和47%。[3]以上数据均远远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例为20.76%[4])。
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43459人,占干部总数的51.06%,各级行政机关中,少数民族干部64854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40.70%;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干部271539人,占57%,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25392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8.89%。省级干部中,少数民族比例占到52.83%。[5]以上数据均接近于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59.9%[6])。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以来,大力培养和选拔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以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干部队伍已经形成,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65年的7608人增加到的54651人,占全区干部队伍总数
71.5%,增长了6倍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28000多人,占全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总数的74%。[7]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扩大,占全省干部总人数的比例持续上升。截至2011年,云南省县级党委书记中少数民族干部占33%,省管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27%;全省16个州市党政“一把手”中有15名少数民族干部,党政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39.6%,[8]这些数据已高于或接近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根据《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为33.37%[9])。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从2008年的8.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0.3万人,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配备厅级少数民族干部328名,比2008年增长了18%。特别是在2011年五级集中换届中,大力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