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市属高校经济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 论文

本文所指的“市属高校”是指由市级行政单位隶属的高等院校;本文所指的经济类专业是指“经济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统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由于市属高校经济类专业在生源、师资、资源等方面属同类高校的底层水平,应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找准自已的定位。
  一、市属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专业和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以辽宁省为例,截止2011年底,高等院校有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统计学、经济学的专业数量分别为4个、22个、35个、7个和13个。综合来看,经济类各专业各有优劣,目前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不是调专业,而是普遍存在的新专业建设与老专业转型问题,市属高校经济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新兴专业不新,传统专业老化。
  (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市属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财政学专业的科研和社会实践经历对教学的支撑不强,科研精神和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教师授课给学生讲解的基本是书本知识,科研成果对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学支撑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二是师资队伍的外语和高等数学水平偏低。外语和数学水平直接影响科研能力,外语水平低影响文献的翻译,不懂数学方法使学术研究中无法应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三是教师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水平低,不但无法完成高水平的课件制作,而且难以完成实验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与“学”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从“教”的方面看,由于缺乏有力的措施,一些教师对科研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遇有担子稍重的情况有退缩的情绪。由于没有先期的研究做支撑,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讲起来较枯燥的理论课程在落课时常常遇到阻力。从“学”的方面看,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从考试情况就能很明显的反映出来,大多数学生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知识不灵活。
  二、构建市属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建设
  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市属高校经济类专业应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二是优化课程建设。增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程,在原有经济理论与前沿、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发展热点等特色课程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应用类课程。三是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并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具体操作上,在重视经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对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师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实践表明,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一批名教授,这个学校就难以成名校;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注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选拔和造就在省内本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术团队由校内外本领域资深学者、教授作为学术骨干,沿着经济学专业的学术分支配置资源。
  (三)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
  要特别重视和抓紧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跨世纪的学术骨干,使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对于年轻学术带头人,要大胆使用,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并在时间、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早日脱颖而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学术交流活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活动,如参加各类学术研讨,跨校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的积极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