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最近几十年间,经济全球化深刻发展,当前的国际生产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以跨国公司为基础构建的,跨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不可逆转地融入世界经济,并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投资到中国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问题一直被各界关注,成为国际贸易、商业经营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跨国企业选择本土化经营的概念、内容和动因
  1.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概念。跨国企业的经营路径一是在多个国家进行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多区位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将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企业内贸易,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无论选择哪条路径,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经营,都需要适应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适应消费者,进而在人员、研发、资金、管理等方面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本土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跨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2.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要内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涵盖了技术研发、产品、品牌、市场、人力资源、采购、销售、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
  (1)人才本土化。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本土化是最根本的本土化。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也可以发挥当地人熟悉当地文化、风俗、市场,了解当地人的习惯的优势。
  (2)产品、品牌和研发本土化。在产品方面,根据当地的消费需求、偏好来设计开发,凸显当地特色。在品牌方面,一是将在本国累积的品牌影响力推进新的市场,把本国品牌变成国际品牌;二是照顾新的市场偏好,创设新的品牌。在研发方面,一些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通过单设或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
  (3)采购、生产、销售的本土化。在采购方面,本土化可以实现就近、低价采购,促进原材料提供商发展,并在情感上迎合当地消费者。在生产方面,本土化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在销售方面,本土化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更有效的营销渠道。
  (4)管理、制度和文化的本土化。为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跨国企业一方面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同时在管理上、制度上、文化上也不同程度地进行本土化改造,以减少文化冲突、节约管理成本。
  3.从国际贸易的需求看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动因。第一,降低成本,包括: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采购当地原材料,降低原料成本;降低仓储、运输成本;满足分销渠道的差异性,降低销售成本等。第二,消费者需求在很多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通过本土化有利于满足消费偏好。第三,适应东道国,包括适应市场环境(法律制度、自然条件、原料供应、市场替代者等),树立好的企业形象,适应当地文化等。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1.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提出的,并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进行补充发展。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有两类:一是知识资产优势,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销售技能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更加明显。
  跨国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价格控制能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二是专利、商标、品牌等市场的优势,三是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四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获得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至少在四个方面促进跨国企业保持垄断优势:一是将品牌、专利等优势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直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三是推动将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当地发挥作用;四是有助于绕过东道国的关税、知识产权壁垒。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首次提出,即产品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和周期,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不同,因此,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也就不同。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就需要把握和抓住不同国家、不同产品处于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争取长久地保持比较优势。
  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分析东道国市场,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什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 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