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间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长期以来,央行将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调控和分析的中间目标。随着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迅速,其内生性也不断增加,其作为中间目标所需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也在不断下降。同时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融资渠道的拓宽、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能力逐渐增强以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如果继续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可能会对货币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误判,不能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在此背景下,央行提出用社会融资规模①代替M2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但其概念较新,对其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存在疑问。
  


二、文献综述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效性的论述,主要是在研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GDP、CPI等数据的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大致有两类::(1)价格型变量,如利率;(2)数量型变量,如M2、社会融资规模。对利率、M2是否能够作为中间目标,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众多研究,而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为中间指标的研究最近两年才开始。在定性分析方面,盛松成(2011)总结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是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的中间指标。张春生(2013)以IS-LM作为模型框架,认为外在冲击来自商品市场时,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间指标的效果并不比M2要好,当外在冲击来自货币市场时,社会融资规模适合作为中间指标。在定量分析方面,齐晓楠等(2012)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比较了社会融资规模与GDP、CPI之间的关系,认为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指标有利于货币政策检测和货币政策执行。焦琦斌

(2012)等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的月度估算数据建立VAR模型,发现与M2相比,社会融资规模对GDP和CPI的波动有更好的解释。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内容:首先,以往的文献都是研究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本文加入操作目标这一新的变量,因为操作目标对中间目标的影响效果,会影响整个货币政策的最终传导效果,因此,在选择出最优的中间目标时,也要确定与其对应的具有最佳传导效果的操作目标,从而确定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其次,本文将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都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类,并对两者的执行效果进行比较。
    

三、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借鉴Stock和Watson(1989)的研究,用HP滤波法分离出各变量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将变量偏离其趋势的离差作为研究对象,深人挖掘数据的纵向动态变化特征。HP滤波法分离出各变量波动值后,

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变量波动项之间的动态影响。                                                                        

  本文研究区间确定为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并选取信贷规模,基础货币的月度同比增长率作为数量型操作目标的代理变量,隔夜拆解利率作为价格型操作目标的代理变量,分别用NL、BM,I表示;选取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月度同比增长率作为数量型中间目标的代理变量,短期利率作为价格型中间目标的代理变量,分别用RZ、M2、R表示;GDP的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CPI的同比增长率作为币值稳定的代理变量。由于GDP仅有季度数据,考虑到GDP逐月变化情况不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内插法求GDP的月度增长率。在用HP滤波法分离出各变量波动值趋势,分别用NLC、BMC、IC、RZC、M2C、RC、GDPC、CPIC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宏统计数据库。
  (二)实证结果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