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而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持续好劲头的发展,除了加强其专业技能等内涵建设外,教师能力的培养已经是一份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的能力现已成为教师基本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拓展既会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可以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队伍发展明显处于弱势。由此,加快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的能力与水平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
1.科研意识不到位。所谓科研意识,是指进行科学研究的意愿,具体来说就是潜心发掘科研课题的求知欲。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意识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一提到科研,就认为是211或者985的教师才应该研究的事,跟自身没太大关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专科教育,相对来说层次低,培养目标也跟本科硕士博士有差别,因此只要能上好课,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就可以;另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缺乏科研经历,或者由于教课任务繁重,很难保证足够的科研实践,所以,对于科研的畏惧情绪较多。当然,还有一份教师着手科研工作抱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仅在评职称、精品课程等方面,才会急于凑出一份科研材料来凑数。
2.科研技能的素质有待提升。要想开展科学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技能,科研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能力、实施预测能力、信息筛选及处理能力、实施操作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根据相关统计,大概有70%的高职教师在以上所叙这些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甚至有些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科研课题的环节根本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这些不足之处,可能会直接导致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举步艰难。
3.高职院校本身科研实力较为薄弱。上述两个现状都是就科研人员自身而言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所提供的的相关资源对高职院校科研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科研实力较为薄弱。比如,有些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严谨完善的科研制度,科研观念陈旧,甚至身处科研部门的人员对科研的申请环节不熟悉,在校级科研项目审批时没有客观公正的对所申请的课题进行评审,致使其院系教师对科研根本想都不敢想,长此以往,必然会漠不关心。除科研部门对科研本身的懈怠外,还有学院提供的科研资源比较欠缺,高职教师想做科研,但学院图书馆或者学院部门根本找不到相关资料,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发展之路的主要障碍。
二、提升高职教师科研的建议
1.培养高职教师对科研的兴趣。高职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积极性不强,培养高职教师对科研的兴趣才能提升其在科研领域积极性。比如,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科研讲座,让高职教师对科研有个最基本的认识,让其树立对科学研究的信心,明白科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另外,要强化高职教师的综合学习能力,高职教师上课应专攻一个系列甚至一门课程,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重视综合性学习,在完成科研过程中需要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作为辅助科研项目本身的条件。因此,要完成一项简单的科研,参与者要时刻准备着,要有广泛的兴趣做支撑,更要有专业博而广的基本知识作为辅助。
2.改善科研条件。高职院校在改善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要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加大科研宣传力度,并制定严谨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给校内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科研资料的补充,如及时更新图书馆科研相关资料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给校内教师提供一个充足的科研资源。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依托地方行业经济,创办培训机构,为校内教师开展发掘科研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3.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情况,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现科研工作科学化的积极态势。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可以鼓励各教学部组建动态的科研团队,实现专业与课题结合、个人与团体结合、奖励与成果结合的良性循环的导向。高职院校要实施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来考评教师的科研工作,明确不同职称不同工种教师科研工作的不同标准,并对科研成果确立相应的奖励办法;实施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互通的方法,通过科研工作的核分补充教学工作量等措施来鼓励校内教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