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受限于历史条件、交通环境等因素,经济发展相比中东部地区较为落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西部高校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西部高校的科技创新及发明创造综合实力与中东部高校相比仍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人才匮乏,尤以高层次人才缺乏为甚。对于西部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是西部高校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1.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机遇和优势。近年来,紧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契机,西部高校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在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其根源在于不断完善的人才意识优势。西部各高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中心,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引进的力度,以提高引进人才质量、改善人才引进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作思想,积极出台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和相关文件。在积极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浪潮下,借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以及实施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性人才引育机制的东风,各省市区各部门出台各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根据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格申尼龙在1962年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即为落后的优势和落后的有利性,西部地区高校在人才引进外部环境中确实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但面对目前国家各项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举措,想必可以抓住机遇,化劣势和落后的现状为优势,实现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劣势和威胁。根据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家马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在一个行业中存在五种基本因素综合影响决定该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中包括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在当前高等教育地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西部高校求贤若渴,居住环境、经济发展及学术氛围上的不足所造成的人才紧缺成为当前西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除了外在因素方面的劣势,西部高校缺乏人才引进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过分注重引进人才的教育背景和发表论文数量,而忽略了其研究方向与目前学校学科发展和现有条件之间的差距,从而造成重引进、轻管理的局面。引进人才在来校工作后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优势,使得原本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西部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1.以学科为基点,科学规划人才引进工作。科学规划制订人才引进方案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基础。西部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现状及整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综合制定人才引进的短期和中长期计划。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侧重汇聚一批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在同行领域表现优异的中青年学者。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省内人才计划奖励政策,加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
2.以创新为源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高等学校为了实现整体地位和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国际前沿科技和创新领域,实施全球化人才集聚战略。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海外人才信息库,实时更新海外交流访学教师的信息,注重连带发展学校在各个国家、各个区域、各个高校的人才网,通过访学教师在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强西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适时适建立海外人才招聘联络办事处。随着当代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为提高科研的整体水平并有效解决重大重点项目的攻关难题,西部高校应重视创新团队的引进,全力推进国家即将实施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发展高校行列。
3.以政策引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育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准入体系,综合把控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学校的人才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完善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把握前沿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当代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前景方面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风险把控能力,这不仅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坚实根基,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现有学科的完善和建设,同时运用新的科研理念和科研方法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以弥补学校在学科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尽快完成劣势学科上的专业布点。
参考文献
[1]明方忠.国内外后发优势理论回顾及评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2):89-93.
[2]周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