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高职统计基础课程设计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高职财经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原理与实务》逐渐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工作流程,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培养学生社会方法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


  然而,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统计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基本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违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教学方式一致,注重理论讲解,公式演算,忽视实训练习,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

当然许多高职统计课程教学工作者对此提出了很多改革思路,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提出了较笼统的改革方法,但针对课程实质性设计较少

因此,按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高等职业人才进行统计知识与技能传授,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进行实质性课程体系设计是势在必行的

  一、统计工作过程
  在社会各领域一般从事统计工作的典型岗位有:在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数据整理与分析的统计员,在调查公司、企业企划部门从事数据收集与市场分析的市场调查员,在生产性企业从事基层统计的生产统计等

无论在哪一个岗位,统计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安排,进行合理的组织

因此,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一般包括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四个阶段


  1. 统计设计

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对统计工作各方面所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全面安排

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确定统计工作的任务和目的,调查方案和整理方案的制定,各阶段的工作进度、人力安排和经费来源等内容


  2. 统计调查

是根据统计设计阶段的要求对调查对象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关键

准确、及时、全面的搜集各种统计资料是统计调查对资料的基本要求


  3. 统计整理

是对调查阶段所搜集到的统计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和加工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成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通过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可以使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4. 统计分析

是运用对比、分组和推断等各种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整理加工后的统计资料从静态和动态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推理,以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每个环节均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统计基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各阶段中所需掌握的统计知识和技能,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财经类专业的能力要求使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针对性、应用性、技能操作性

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教学按照“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思路设置,设计具有应用能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

     一是基本能力:包括数据录入、Word、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基本能力

     二是专项能力:针对每个知识点及专项技能设计单项实训,通过单项实训,完成对统计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专项能力的培养

     三是综合能力:学习结束后,综合所有单项实训内容,设计一整套综合能力项目,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任务过程,即巩固学生的统计基础知识,又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体现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掌握情况

  三、高职统计基础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基于统计工作过程,针对课程定位选取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安排实践教学项目,设立不同的实训

既强调统计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教学,突出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性,又注意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综合统计应用能力为主进行设计

  我们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基于统计工作过程,以数据类型和问题作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包含子情境)、培养应用能力,每个学习情境设计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实训两大环节

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及考核

1.理论教学环节内容
     以“够用”为原则,按照每个学习情境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