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应然

说起读书的话题真的太大,大的无从说起。本文只是建立在一些简单的经验之上,包括自己阅读本身的经验和了解过的有关别人阅读的经验,来简单探讨一些有关读书的“应然”,即理想状态下应该怎么读书。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选择”什么书,也就是读什么书,归为choose层面,还有一个是“怎样”读书,也就是“how”的层面。

 

这两个问题对于“读书”本身而言都是相当关键的问题,我希望能略微理一点思路出来,也作为一点经验的总结或是对自己的提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书”本身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自然包括很多类的书,此文中所说的“书”,大体上很多地方以说理类、思想类的书为主。

 

Choose

 

1.选书要有问题意识。你并不是平白无故就想看一本书,现在市面上那么多书,你要选择去看其中的某一本,可能还是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是你在生活中对某一个问题产生了疑惑,难以解答,你想要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了解,然后,你从一些渠道了解到某一本书有关你这个疑惑的解答,你相信读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启发,最后,你还得找得到这本书,不管是电子版或是实体书,你得有渠道读到这本书。因此,读书不是盲目的,带着问题去找去读很重要,至少能保证在你读书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地思考,作者的观点或者论述解决了我的问题了吗?他的话可靠吗?为了理解他的观点,我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吗……总之,问题意识能避免你选择书籍的盲目性,并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一本书就读;另外一方面,也能极大的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谨慎选择畅销书。不是说畅销书不好——好与不好都是对比出来的。但是,毫无疑问畅销书只能反映相当一个短的时期内,某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而且,要考虑到基于大众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一般水平,畅销书不可能把内容做的太过深奥,否则那肯定卖不出去,只有快餐阅读是最适合畅销的阅读。基于这两方面,选择畅销书是有风险的,一来市场经济下某一时段的畅销书也是极有可能会被快速淘汰的,二来内容容易流于肤浅,相对不适合深度阅读。当然畅销书中也有极品,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经典之作;只是当我们选择畅销书的时候,遇到不那么好的作品的风险要大一些。另外,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畅销书的选择就更要谨慎了,当年明月的书很好,但如果从内容深度上,相对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可能就要差点意思。

 

3.多读古人书。说选择畅销书风险大,与此相对的,风险小一些的自然就是古人的书了。古人都不在这个世界那么久了,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在今天仍然被提起,还被今天的世人所重视,这已经说明了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了。这些可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精粹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尝试着去做一番了解呢?



2015年畅销书单


4.学会放弃一些书。世界上除了教科书,恐怕并没有哪本书是每个人“一生必读”的。就是被国内国外评价为“经典神作”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不下去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我就看不下去,我们村的王二,比我姿势水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他也看不下去。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有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阅历知识基础,有不同的读书喜好,对于书籍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就有差别。你说你小学的时候就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者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读的津津有味,那我肯定是不太愿意相信的。很多读不下去的所谓经典,不管是畅销书或是古人的书,大胆的放弃吧,别强迫自己了,可能隔几年来读不一样,也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读。但即便是缺少了那几本书的涵养,也不会对你产生多大的影响。人生时间精力有限,大可不必去煎熬的啃了,所以,尽管去找你愿意读能够读的书吧!

 

5.谨慎选择外国书。外国书都容易有一个翻译的问题,可能任何一个译者都不会十全十美,最后出来的成品都会被读者挑三拣四,就是翻译大家恐怕也概莫能外。语言本是活的,翻译出来的文字却是死的,能不能完整的体现原文的内涵,译者有没有加自己的私货,原文是否因为一些原因被删节,这些都要打问号。有时候我们读外国书会觉得语言十分古奥艰深,又常常觉得内容中间好像少了点什么,突然就跳了,这些可能都不是你阅读能力的问题,有可能问题就出在翻译上。因此,读外国书有条件还是要去读原文,为什么说学语言重要呢?在这里就显出差距了,人家能捧着原本看的津津有味,你在这捧个翻译本还寸步难行。基于翻译,外国书的出版社就相对重要一些,据我所知,国内的上海译文,译林等出版社,是相对值得信赖的。

 

6.读书之前,不妨先打听或者了解一下评价,再决定是否阅读。很多书,光看封面标题,光看作者,你常常并不能判断是否值得读。一个很烂的标题里面,可能会有精深的内容;一个很好的作者,也可能会写出差劲的作品。这就需要事先了解一下总体的评价了,说到评价,豆瓣是一个挺好的在线平台,书籍基本很齐全,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但大体里面的评分评语质量还是挺有保障。一般而言,在有足够打分人数的情况下,7.5分以上已经可以说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了,8分以上那是相当优秀的作品了,超过9分的,很多都是神作。当然我们不迷信打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未必有7.5分,但是就选择而言,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出现好作品的几率更大。当然,如果你认为在事先看评价会影响你对书籍的整体感觉,容易先入为主,这条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所述的主要问题是关乎“选择”,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合适的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就意味着有放弃,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好比去逛街买衣服,这件衣服挺好看,那件也不错,但钱却是有限的,我们就要选择其中相对合身的又好看的,放弃购买另一件的机会。读书就是要选择相对更有意义的,更能帮助我们进步的书来读,很多书不是不好,但相对的,可能有比它们更好的书,我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了。

 

选择自然也没有完全可靠的方法,只能是要从概率上考虑,这样挑选书,这样选出来的书是好书的概率更大,非常功利而且实际。有的人是完全不看畅销书的,但毫无疑问畅销书中也存在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能也会错过、遗漏很多本来也不错的书,但我也认为不值得太多遗憾,好书一辈子是读不完的,能看多少也就是多少了。



 

How

 

1.读书宜慢不宜快。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普遍生活压力大,总但心突然就落了潮流,读书也成了一件快餐消费的事情。但从道理上,读书恐怕还是应该慢些才好。就比如小说,看的太快你能对作者营造的小说总体氛围有足够的把握吗?你能欣赏到某些亮眼的词句中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吗?你能保证不忽略每一个作者精心安排的细节吗?这些你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够欣赏体会到某个作家的厉害之处呢?对于社科类学术作品,更是应该慢下来,满纸的概念、论证,就这么囫囵吞枣的看下来,对其中的重要结论重要概念论证过程全部一无所知,就这样你敢说你看过这本书吗?真正的看过就该有所得,就该好好的梳理作者的思路,慢下来,一遍两遍乃至许多遍,争取要看明白,可能开始会很慢,但是,积累的多了,相信会加快一些速度。积累的过程,却是必须有的。

 

2.带着脑子去看书。有的人看书完全不带脑子,见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也基本不思考,好像总是在避免无聊而看书。我对这种看书的方式很不欣赏,可能日积月累就是不思考也能取得一些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很慢的也是很不可取的。我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一些偏学术的作品,比如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等等,但说实话,看了等于没看,就是因为不动脑子,又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储备,怎么可能看了会有收获?看书是一定要带着脑子去看的,就像前面所说的,要有“问题意识”,比如对于很多思想性的文字,看的过程中,必须脑子也要跟着作者动,作者论述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什么?逻辑起点在哪里,这个起点可靠吗?作者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有哪些论据,论据的可靠度如何?作者的结论是什么,论述过程是一定是指向结论的吗,中间乃至到最后的逻辑链条完整无瑕疵吗?作者的结论有价值吗,与我的事先想法冲突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思考,能多想就多想,甚至完全可以找一找作者文字中的疏漏或是不完善之处,由此提出另一种观点。比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论证国家的形成,描述“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洛克则完全否定了这个起点,反而描述“自然状态”为“完备无缺的平等的状态”,由此又发展了他的一套契约论。我们可能水平有限,不太可能想像洛克这样能独树一帜,但自己能够思考多少是一些锻炼,不管多幼稚或者肤浅,都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能够慢慢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这是比较重要的。

 

3.看书的时候,不妨做一些笔记或者札记。近代学者胡适曾经举他在美国留学时候的经历,对中国问题的演讲迫使胡适必须浏览大量文本,然后记录成清晰流畅的文字,再在演讲的时候说给美国听众。这段经历也给胡适后来的学术研究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胡适后来自己总结为:Expression is the best means of appropriating an impression.翻译成中文即是:你若想把平时所得的印象感想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为文章。读书的时候,不妨学习一下胡适,多做笔记多记录,这是真正把书中的东西变成“私产”的基础。世上真正过目不忘的天才恐怕很难有,就是钱钟书一辈子都做了无数的笔记。做笔记的内容、方法自然也有很多,但我认为相对于写一些简单的心得感悟,不如花点功夫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一下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总之,最核心的一条还是,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对于知识信息的摄取、深化、比对乃至再造。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还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胡适的阅读笔记


4.读书先知人。中学课堂里,语文老师讲解诗歌时反复提起的四个字就是“知人论世”。课本里的诗歌往往很多套路,诗人被贬、怀才不遇的占了很多,但先知人,再论诗,不失为一种分析的逻辑。扩大到书籍,情况可能要复杂一些。读书之前,可以先查阅一下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成长、社会、学术经历,这样对于诸如作者文章的风格、作者关心的问题、作者所持的主要立场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先做一番思想的预备,我们甚至都可以猜想这样的一个作者大概会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在读书的时候就更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历程,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就更加游刃有余。

 

5.读书贵在勤,贵在坚持。方法论再华丽,你自己不去操作仍然等于零。俗话说,说破不值半文钱,要把金针度与人。读书从道理上其实是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要每天坚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大家也很忙,就要看自己怎么安排时间。不过时间嘛,挤一挤总有的,上午打两盘游戏要花一个小时,中午睡个午觉要花两个小时,晚上打三圈麻将又要两个小时,何不挤一点时间用来读几页有用的书呢。胡适说的,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一年就是三千六百多页,坚持三十年就是十一万多页,这十一万页书足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细水长流,读书自然也是这个道理

 

6.如果说“选择”书还需要一点功利眼光的话,那么读书就不要太功利,太短视。不要太过争朝夕,我们争的是长远。读书本身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自然也不要带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又要讲求速成。读书从本质上讲应该代表的是人类心灵对于认识这个世界的渴望。也不用期待一本书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也不必期望读了这几本书,我马上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心态放的宽一点,对于进步的渴求不必那么强烈,凡事自然都有一个过程,不要抹杀了这个过程直接就去寻求质变。何况书籍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要寻求改变,必须结合你的社会实践。我们看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至少是离真理又进了一小步,这一小步可能很微小,但不积跬步,自然无以至千里,只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才是最稳妥扎实的。因此对于读书,浮躁功利的气息尽量不要有,学会尽可能的去享受求知的快乐吧,总是抱着太功利急躁的心态,却越来越发现好像进步达不到预期,反倒回过头来斥责“读书无用”,真的是很累啊。

 

以上只是我大概整理的一些思路,再加了一些可能显的啰嗦的阐述。

 

必须老实地承认,我自己本身并不能算是多么喜欢读书的人,至少很多时候,读书也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我宁愿出去散散步,宁愿看会电视打会游戏看看视频——因为我拿起书就有些犯困。但我却也常常提起读书这回事,大约只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我要提醒自己,为了进步,必须要读书。

 

因此,以上的很多很多,我自己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我把它写下来,只是一种“应然”,作为一种理想状态而存在,其实对于自己也算是一种提醒吧。

 

当然,也必须承认,我要来谈读书这个问题是不够格的,有些自大的,因为我自己本身还不够厉害,不够有发言权。但我还是把这些写了下来,有些是自己实实在在感受过的,有些是自己觉得应该是那样的。很多很多说法可能都是不妥的,如果有兴趣,也欢迎纠正或者私聊提供更多的想法。


最后,感谢阅读。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读书的应然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