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米,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年均温5.2℃,无霜期138d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旱灾、冻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脆弱
全县辖3镇16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909个村民小组,63000农户
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5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8万人,占90.7%,回族人口29.43万人,占57%,是宁夏第一人口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
2000年以来,国家下达给西吉县退耕造林任务10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8 万亩;荒山地造林32万亩,县委、政府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要求,抢抓机遇,趁势而上,经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核实面积100万亩
一、 退耕还林模式
(一)退耕还林模式大力推行“林草牧”模式,实施种草养蓄,走林草结合发展的道路
10年来林草间作净面积19万亩,主要区域集中在25?以上坡耕地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
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羊只品质好,饲养量大,重点示范推广以种植柠条、苜蓿为主的饲料,加工利用后舍饲养增加收入,解决生态目标和农民利益矛盾
有利于林业的自身发展
(二)退耕还林模式走干果加工、销售发展道路
主要集中在马建、吉强两乡镇,重点示范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和生态经济林相结合的模式,种植以山杏、仁用杏、毛桃为主的生态型经济林,现在每亩可收入400元左右,既控制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又促进了干果产业的发展
(三)退耕还药模式走中草药发展道路
在马营、上堡子、万崖等村采取林药间种栽植模式,发展种植甘草、金银花、黄花菜、柴胡等名贵中药材品种
基地建成后产值可达几十万元,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效益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工程受益最大的是农民
国家共投入退耕补助粮11800多万公斤,投入现金补助2280万元,已有63000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平均每户其中补助粮320kg,补助现金65元
通过调查,退耕还林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是明显的
通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名牌带动战略,走建基地、抓龙头、带农户、连市场的路子,达到富民强县之目的,从而实现全县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
围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将退耕还林与群众脱贫致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经济收入问题
一是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其次是种植的苜蓿可直接售增加收入,也可舍饲养增加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部分富裕劳力可以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四是采种、育苗增加收入这些收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推到了农业产业的调整,林业产业、草产业的兴起,带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
一是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突破了我县多年来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全县“压粮、扩经、扩饲”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县农业经济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
二是市场引导,企业运作
饲草料加工企业应用而生,经营要掌握市场规律,培育重点户及经济能人,建立初加工营销网点,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不断开辟新市场
辐射农户近一万户,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四)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大,投资高,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马铃薯、草牧、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
根据计算,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
大量兑现粮食的调入,使我县经营困难,购销调存处于停滞状态的国营粮食系统19个乡镇粮库起死回生,走出困境,销售量由原来300万公斤增到2700万公斤,目前不仅亏盈持平,且240多名职工工资由原来勉强领取半年到现在足额领取,职工生活大为改善
四 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一)政策保证
为推进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县上制定了《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暂行办法》,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有了政策保证
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做到 “退的下、还的上、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大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