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吐槽学校以不给毕业证、不让答辩等理由强迫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资料图
高校一味追捧就业率,归根结底是由于单一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
连续3年就业率不达标,教育部会给其黄牌警告,多年就业率不达标,教育部会直接摘牌不再让学校这个专业招生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
“这学期一开学,辅导员就开始找我们谈话,请我们支持他的工作,在毕业前把三方协议签了。”辽宁省某医学院即将毕业的大五学生周岩感觉这一学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似乎变成了催促他们就业,每天想尽办法让学生把签了的三方协议书交给学校。
三方协议书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三方”即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协议约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三方协议一旦签署,意味着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已经基本确定。学生在毕业前签署三方协议的数量与学校的就业率直接挂钩。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年”。法治周末记者查阅各高校2018年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后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就业率都能保持在90%以上。
5月10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核查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四不准”规定,其中明确提出,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不过,法治周末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尽管上有政策,但学校还是会想尽办法向学生施压,“鼓励”学生签订相关就业协议。
三方协议成噩梦,不签档案就会丢?
“我们班的辅导员几乎每周都会在班级群里催同学们交三方协议或灵活就业协议(以下统称为“就业协议”),前两天还给我们拍照说很多同学都交了,让没交的同学抓紧。”周岩说,目前正是实习期,在学校的同学不多,大多数同学都在各地实习或者在家备战考研。
周岩并不想随随便便就交一份就业协议应付学校,他认为找到工作可以正常签就业协议,但没找到工作就不应该签。周岩的父母已经在老家帮他找好了一个单位,但是现在还在考试、面试阶段,无法签约,他也担心如果随便找个地方签了就业协议不知道对将来毕业后找工作会不会有影响,所以也不愿意先签。
但让周岩纠结的是,辅导员曾向他表示没有签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档案容易在派回生源地的过程中遗失。“当时辅导员给我举了一个2013级学生的例子,因为没有签就业协议,档案被打回原籍,但以打回原籍的形式派送档案会出现档案遗失的情况。”
当法治周末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向周岩的辅导员张希咨询不签就业协议对学生的影响时,张希同样向法治周末记者提到了未签署就业协议学生的档案在派回生源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的现象:“如果签订了工作单位,档案的去向是非常明确的,不会发生遗失的情况。”
如果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是否可以不签就业协议时,张希表示,这种情况可以不签三方协议,建议签灵活就业协议,因为正式三方协议是与签署的单位有合约关系,但灵活就业协议说明学生是以打零工的形式暂时就业,单位并没有对其进行录取,不会对学生后续考试有影响。
对于签署三方协议和灵活就业协议的区别,北京燕郊某本科学院的教师陈阳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无论是三方协议还是灵活就业协议,只要学生与单位签了并上交学校,都算就业。”他透露,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会用各种手段催促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不过张希并没有正面回答法治周末记者提出的学校是否存在强迫学生签署就业协议的问题,她只说:“我和同学们相处了5年,都是为了学生着想……”
除了日常向学生灌输不签署就业协议会让档案遗失外,影响报到证的派发也成为了威胁学生签定就业协议的新说辞。
报到证即就业报到证,是应届毕业生到求职单位报到的证明,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入职手续。
周岩向法治周末记者展示了班级学习委员向他们转发的一段辅导员发给他的文字,截图显示:“请大家抓紧准备上交(就业协议),以免最后数据堆积量过大,输入不进系统,影响报到证的派发。”虽然没有明指,但是周岩和同学王蒙都理解为“如果不交就业协议,就不给发报到证”。
而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学生只要顺利毕业都会拿到报到证,报到证的派发与是否签署就业协议并无关系。
花式“鼓励”签协议,衍生新行业
“我拜托实习单位帮我在三方协议上盖了章,但我并没有找到工作,而且有很多签了就业协议的同学其实都还没有找到工作。”准备为考研二战的王蒙坦言,自己寝室的同学都向辅导员交了就业协议,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找到了工作,她就是其中一个。
王蒙的辅导员一直劝说,希望同学们能配合她的工作,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到自己家楼下找一个有工商资质的小诊所让他们帮忙盖一个章。“我当时正在实习期,为避免日后麻烦,就趁着实习期直接请实习单位帮忙盖一个章。”
王蒙班里有一个家里做生意的同学并没有找到工作,他问辅导员非医疗类的、自己家开的公司是否可以代签就业协议时,辅导员称“如果自己家里的买卖,且有工商资质的话是可以签的,但最好是医疗相关企业”。
在与该同学聊天时辅导员还提到,这是省里对学校就业的要求,“基本上没有不签的,能签的都签了”。张希也向法治周末记者提到,这并不是他们一所学校的要求。
虽对学校换着花样“鼓励”学生签就业协议颇有微词,但王蒙敢怒不敢言:“我们学校让同学们签就业协议属于半强制性的,但我也不想惹麻烦。我们在毕业前还有结业考试没有考,如果不交就业协议,怕学校卡我们的考试成绩,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毕业证就得不偿失了。”她说,为了顺利毕业能找人签就签了,读了5年书不想最后再惹上麻烦。
面临毕业季,学校强迫学生签定三方协议的话题在网络上也被炒的沸沸扬扬,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吐槽学校以不给毕业证、不让答辩等理由强迫学生签署就业协议。
网友“叶叶想要幼驯染”在微博上吐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对她和同学表示,全班只剩下她们两个没有签定三方协议了,让她们为了班级的利益随便找个地方签一下,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向她透露,“百分百就业率全班有3000元的奖金”。
很多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校方的压力,应付签署了就业协议,随着这类需求的产生,现实中就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行业。
法治周末记者在淘宝搜索“三方协议”后发现,有很多提供“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服务”商品的商家。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代签三方协议服务的成交记录为月销22笔的店家进行咨询,该店代签三方协议业务的收费为一份50元,买家只需要将三方协议邮寄给卖家即可,而且卖家表示,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选择行业并能确保公司的真实合法性。
马上面临毕业季,各高校花式“鼓励”学生签定就业协议的气氛越发高涨。
面对这一现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任职多年的张帆向法治周末记者痛斥:“学校明知学生无法签定就业协议还强迫学生,甚至压着学生的毕业证不发,是违法的行为。”他强调,学校应该有底线,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首先,校方不应逼迫学生作假;其次,校方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张帆还提出,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也应当承担责任,这其中涉及到企业的诚信问题,许多公司帮助学生签定虚假就业协议,学生不在这个公司工作就不应该帮忙签假协议。
教育评价标准下的无奈
学校为何如此重视就业协议的签订率呢?
从事高校教育10年之久的陈阳表示,这是学校在现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下的无奈之举:“从学校办学角度来讲,专业的就业率过低会被取消,也会影响学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
高校毕业生及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
陈阳介绍,如果学校某一专业连续3年就业率不达标,教育部会给其黄牌警告,多年就业率不达标,教育部会直接摘牌不再让学校这个专业招生。“学校设置专业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人才,但如果4年之后学生的就业率不高,会让社会、教育部门认为专业的设置或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如果某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率过低的话,教育部就会取消该专业。”陈阳说,就是因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的要求,使得学校想方设法让学生签就业协议,导致现在高校就业率几乎都能达到90%以上。
法治周末记者查询发现,教育部确实有对于就业率不达标的学校采取减招或停招的规定。2011年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陈阳表示,在如此高压下,就业协议造假现象并不少见。“就算是211学校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但他提出,对高就业率需求最为迫切的当属三本院校,因为一流高校很多都是有财政拨款的,但是民办三本学校完全自负盈亏,只能靠提高就业率来保证学校的生存。
张帆在其走访调研期间也发现:“越是地方的、非重点的院校越强调就业率和考研率,以此来证明自己学校的教育质量。”
张帆也承认,高校一味追捧就业率,归根结底是由于单一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这不仅包括政府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还包括学校自己如何看待教育质量评估和社会如何看待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各高校间相互竞争过于注重排名,高考后家长和学生单纯以就业率为标准选择学校,这种对教育质量的单一评价方式是造成就业率造假的主要原因。”
“现在学生个人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很多学生毕业后并不想马上就业,还有很多家里有条件的学生家长支持其创业。而用就业率来绑架学生并不是好事。”张帆认为,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过于注重就业率,“学校培养人才应该向内涵发展,提供好的课程、学习条件和机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初衷是好的,在过去20多年中,统计就业率是一项促进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目的是通过把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与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让学校重视提高办学质量,抓好就业工作。
但熊丙奇提出,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只强调初次就业率,对学生的就业有不良影响:“学校督促学生签定就业协议让部分同学急于就业,甚至学校还教育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使得学生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导致后期跳槽率极高,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内换工作。”
针对统计初次就业率存在的问题,熊丙奇呼吁,取消初次就业率统计,调整为统计中长期就业率,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