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话的本质属性——爱的礼物 论文

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把童话称为“爱的礼物”,这是非常恰当的。优美的童话让儿童内心充满纯真、童趣,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他们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样也收获了世界的美好。用儿童文学专家王泉根的话来说:“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基本美学特征”。他认为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丰富内涵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1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以独有的童话艺术方式表达了多种多样的爱的主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等等。
  ◆对人类的热爱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渴望爱情和婚姻,但屡屡受挫,过了一辈子单身生活。尽管安徒生的一生遭受了爱情和失恋的沉重打击,但并没有动摇他对爱情的真诚和坚定,反而促使他在童话创作中抒发自己爱的激情,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安徒生从小遭受的贫困生活给他带来的屈辱和白眼是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者,相反,他更加热爱人类,更加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压倒恨,美总会战胜丑,所以他满腔热情地讴歌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
  《海的女儿》就是安徒生表达对人类之爱的最具代表性的童话。美人鱼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美丽的海底世界生活三百年,但她为了追求人类“不灭的灵魂”而甘愿忍受巨大的痛苦,以巨大的代价去获取人间王子的爱情。尽管她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了泡影,但她在面临最后抉择时还是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成全王子。这是爱的升华,是爱的最高境界。人在其他生物看来显得那么庄严、高贵、美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这美好的形象么?海的女儿把追求人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实际上是对人类的热情赞扬。安徒生是如此地热爱人类,热爱人类的优良品质,正因为如此,他又特别憎恨人的虚伪和弱点。
  ◆对大自然的爱
  希腊神话不仅讲述了人与神的故事,还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故事。雅典西南部有一座谷物女神德墨忒尔(Demeter)的神殿,神殿后面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橡树,需要几十个人才能将其合围抱住。附近的人们非常尊敬女神德墨忒尔,经常到他得神殿来拜祭。在附近的王宫里住着忒萨利王子埃里克斯托(Erysichthon),这名字的本意是“大地的守护者”,但他却偏偏要和“大地谷物之母”德墨忒尔为敌,砍伐森林。虽然埃里克斯托王子居住的王宫已经厅堂无数,富丽堂皇,但他仍然感到不满足,于是大兴土木,砍伐森林,甚至对已经献给谷物女神的树林内的橡树也大量砍伐。尽管那些被砍的橡树像人一样流出了鲜血,但王子仍然一意孤行,不顾伐木工人的反对,强行砍伐。乔装出现的德墨忒尔女神对他进行劝阻,但他却声称那是强者的权利。最后,这个“强者”终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在饥饿之神的困扰下,王子吃光了王宫里的一切,最后只能吃自己身上的肉,结果气绝身亡。
  这个故事以象征的手法表明了破坏森林的危害,滥砍滥伐只能使气候恶化,农作物歉收、绝收,到头来只能是自作自受,自食恶果。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在生态学的高度上认识到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这个问题,“人与万物,在这个同意生态场、‘生态圈’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人类是其中金华的最好的生物,人类就应当自我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巩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亲情’,主动地向自然万物奉献自己的爱心。”3令人欣慰的是,已有童话研究者探讨了童话学与生态的密切关系,并提出构建“生态儿童文学”的建议,认为其意义重大,“或许能担负起整个地球未来命运的重担”。4
  ◆人间的亲情之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以感情为先。爱是人的天性,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爱的天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但首先是亲情之爱。童话反映了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发展,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童话的确是爱的礼物。而且是奇妙无比的礼物。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明确指出:“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童话当之无愧属于最好的东西之一。它教会孩子们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地球赐予的优美环境以及最重要的情感,它会伴随孩子一生,直到他们的孩子出世,世代相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