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论文

民俗文化因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过去人们旅游喜欢去风景优美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胜地,而今旅游地的人文景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逐渐从过去的的注重旅游地风景观光转移到更加看重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上来。尤其是民俗风情旅游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文化情调,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求趣、求知”的心理需求,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美丽的自然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的一方面,然而,能够让游客达到心身愉悦的,更多却是来自于旅游目的地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地方民俗体验。

民俗文化旅游主要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等,当今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二、

辽宁民俗旅游的特征
  

1.鲜明的民族性
  

辽宁地区各民族长期混居,并受各种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使得在民俗方面表现出许多共性的东西。然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的个性特征。如生活在辽宁的各少数民族都过春节,但是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满族人不但要贴春联,还要挂表示八旗身份的各色纸签;锡伯族则要在三十的晚上祭祀“喜利妈妈”,崇尚白色的蒙古族则将春节称作“白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辽宁民俗鲜明的民族性的特征。
  

2.突出的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纵向的、稳定的世代流传。传承性是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传承性的风俗习惯不能称之为“民俗”。辽宁民俗自从产生后就一直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虽然历史上发生了数次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辽宁民俗的关东民俗文化根基。
  

民俗的传承性还表现在横向的空间播布,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本民族会对外来民俗有选择的接受,使民俗发生相应的改变。如锡伯族在16世纪编入八旗后,服饰和其他民俗深受满族习俗的影响,文字也实在满文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3.浓郁的地方性
  

辽宁各地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长期以来游牧或狩猎的经济生活方式使得辽宁民俗在民族文化框架和民俗民风上呈现出粗犷、豪放的特点。从饮食文化习俗来看,辽宁省的各民族普遍对肉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烹调方法十分古朴,如满族的“吃肉大典”、蒙古族的“手把肉”、锡伯族的“全羊席”等体现了东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从社会习俗来看,性格豪爽的辽宁各民族都喜好户外活动,善骑马、摔跤、射箭,喜欢在冰上嬉戏等;歌曲戏曲类也都是以风格异常火爆、泼辣大方的二人转、大秧歌等为主,与南方的婉约抒情形成鲜明对比;即使是民居也表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火炕、火地、火墙、窗户纸糊在外等构成了极具满族民族特色和辽宁地域特征的居住民俗。
  

4.
相对的变异性
   

民俗的传承性使得辽宁的民俗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民俗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域的变迁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再保守的的民族也不能完全抵御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满族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婚丧嫁娶、饮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汉族也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生活习俗有一些改变。
  

三、辽宁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1.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满族的旗袍、马褂、花盆底鞋、旗头等服饰就吸引了八方游客的目光。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颇具民族风格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满族的八大碗、萨其马、那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