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视角下的企业市场交易商业伦理研究 论文下载

一、“囚徒困境”的含义
  “囚徒困境”指的是囚犯的两难困境,囚犯难题等,最先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梅里尔?M.弗勒德和经济学家梅尔文?德雷希尔提出来的,后来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导师艾伯特?W.塔克明确地叙述了这种困境。由此可见,“囚徒困境”理论十分重要。“囚徒困境”作为博弈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尤其经济学家热衷于研究“囚徒困境”的博弈理论。
  
二、“囚徒困境”的经济道德审视
1.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囚徒困境”是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一种博弈,因为博弈者双方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相信任何的利益相关者,并把对手当作敌人看待,这就会导致博弈者失去很多的经济建设的资源。“囚徒困境”在企业的竞争中也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害怕被别人利用从而导致损失。企业认为在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而选择封锁信息,不愿意与别的企业进行信息交换和合作,这是经济领域常见的现象。然而需要认清的是,“囚徒困境”中的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经济信息无法得到交换,从而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而且也伤害了企业人之间的感情。
2.竞争中的非合作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良性竞争,还有一种是恶性竞争。良性竞争指的是建立在合作和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合作方利益的竞争。从哲学的角度对竞争与合作的解说是,竞争与合作是相互区别,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天堂和地狱同时有这么一群人要利用长勺来吃饭,由于地狱的人不懂得合作,放弃长勺而用手来抓着吃,结果被烫的皮开肉绽;而在天堂里,由于人们懂得相互合作,互相用长勺舀饭给对方吃,结果大家都吃的又饱又好。这个例子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竞争与合作的利弊关系。纵贯历史,无合作的绝对意义上的竞争与无竞争的绝对意义上的合作,都是非常罕见的。从本质上看,“囚徒困境”是一种建立在无合作基础之上的恶性竞争,只顾自己利益,不管别人的死活,不折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或许存在的有,但是只是极个别现象,社会的主流还是良性的竞争,如果将其当作普遍性来对待是非常不明智的想法。
3.“生人圈”的背景
  “囚徒困境”发生的背景是生人圈,弈者只会从利己的方向去做选择,不具有熟人圈中伦理道德的约束。生人圈与熟人圈有很大的区别,生人圈由于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不用担心做出出格的事情会信誉扫地,因而他们更容易按照利益逻辑去考虑。然而,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熟人圈社会,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一种人格信任,它不受法律的约束,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即便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还会
显著地影响着现实生活。而“囚徒困境”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所以在中国社会的普遍性受到质疑。当代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多的还是发生在熟人圈中,就个体而言,熟人圈也是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经济学家若是拿“囚徒困境”的博弈论来进行广泛的运行是不正确的。走出“囚徒困境”的传统思想,纠正其逻辑错误是十分必要的。
三、走出“囚徒困境”的途径
1.以集体理性代替个人功利
  “囚徒困境”反映了囚犯以利益为目标产生对大家都不利的后果,谁都想占便宜,结果谁都占不到便宜,这是一种“理性的无知”,表明了利己之心导致不合作的根源。理论研究表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有利于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论经常失灵,原因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市场没法解决公共物品供给、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个人理性的简单相加不等于集体理性,每个人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是集体的非理性。因此,以集体理性代替功利计算的个人理性,是走出“囚徒困境”的一种途径。
  2.以合作精神介入理性竞争
  囚徒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合作是唯一出路。企业需要保护商业机密,这都是正常的,而且保护机密有助于良性竞争。然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更应该注重的是合作,不仅可以减少一些交易成本,而且能加强企业间的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社会化大生产下促使企业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与其因不合作带来经营困难还不如信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