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中国金融的改革方向探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来了举世瞩目的关注。由于增加的速度过快,这种情形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高速膨胀下,造成的风险和危机更快的显现出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尚且处于不健全阶段,需要正视国际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改革明确我国金融业的方向。下面本文就对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方向进行探讨。
一、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的发展,处于近十年最好的时期,但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却有很强烈的不明显性。这种不明显性主要来自美国的影响,是由于美国政权的更迭对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此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美元在外汇上的下跌,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间的地位。三是美股指数的震荡反弹,使得美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掌控力度在不断削弱。
国际金融发展的另一制衡因素是世界银行,银行业的调整与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预期更加不可估量。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引导资金流向。由于美股的一度震荡,使得原始资本流向,由美国流向欧洲和亚洲国家,一度影响着国际形势。同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朝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抵制金融危机等方向发展。
   

二、中国金融的改革方向探讨
   

1、对银行业的改革
对银行业的改革,不在于对金融活动的抑制,而在于对金融改革的管制。对于我国而言,要以金融促发展,就必须对金融进行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对利率的管制,放弃对利率的高额限定,对于信贷的管制要以金融机构设立和业务活动为限制;对于企业的融资融券,增加信贷力度,同时规范对违信和投机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外汇方面,主张贸易自由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货币资金周期短的问题。
政府的决策干预,对于企业金融的刺激具有直接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在现年的经济发展中,就短期拆借利率而言,对于扩大信贷的规模是相当有裨益的。政府决心收紧过度信贷扩张,避免因多年不良贷款和过度投资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在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我国能很快的实现经济的常规化发展,就得益于我国对金融改革实施的预警机制和政策调整。
2、对金融的标规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行动全无应对危机。其中以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机构再次强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制定的国际金融标规。标规进一步发挥其潜在的正能量,由此,避免了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模板和法律框架。
金融的标规研究,要以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金融的“自由化”不是以经济的拥有值和经济的飞跃度为前提的非正常发展。而是首先保证经济发展战略与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否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对于国际标规而言,不在于为了谋求发展而全盘吸收标规内容。
3、改革重点和主要内容
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改往日的追随世界性范围的降息热潮,着眼于经济的CPI反应。对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密切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为其融资融券提供相关契机。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国务院的九大财金政策都是为了对我国经济宏观领域不同部门实施适度管理,以避免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纠正金融领域的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国务院要对我国金融业做好综合管理,以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起同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有效交流渠道。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目光要放在长远立场上,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要以拓宽渠道为目标,打破我国银行业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更好的将人民币的推向,引入世界化的市场环境中去。
三、结语
  

中国在国际金融的改革中,发展有其特色,改革也要循着发展去完成。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更朝着开放性和市场性为努力方向。改革的内容和重点,要放在对银行业的改革中,同时建立起金融改革的标规研究,同时遵循“国十条”的内容,以刺激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使我国金融改革收到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单羽青.王丽娟.“金融之父”论道国际金融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9
[2]刘立莉.中印金融改革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3]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
[4]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