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互联网经济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打破了市场区域分隔的边界,将全球市场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市场空间从区域向全球扩展,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根据亚当.斯密(1776)的分工理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加上互联网经济的信息化特征,专业化协调的信息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从而大大促进了专业化分工之间的协调的效率,这进一步促进了分工专业化程度的升级。巨大的市场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关于区域市场中“热销”和“冷销”产品的定义,因为,在区域市场空间中,无论多么“小众”的产品,在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中都能聚集相当的“需求”规模,这种规模足以支撑一个企业进行专业化经营。由此将经济活动的分工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即从过去的价值链分工模式逐渐向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转变。价值网络分工是价值链分工深化发展的结果,是分工突破产业链的边界向跨产业链发展的一种结果。尤其是脑体产业分离,及脑体产业再分离(李海舰、聂辉华,2002),市场分工从产业分工、产品分工、程序和环节分工向价值节点分工,价值节点分工融合了经济发展宏观和微观的整体图景,以节点的形式将微观的节点功能与宏观的价值创造活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这种分工模式从宏观上抽象了产业、产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共性,把它概括成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大过程。在这一概念框架下,每一个产业或者一个产品的具体营运过程都会采用各异的资源组织策略来组织四流。而完成四流需要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任何一种资源,或者获取资源的策略,或者配置资源的方式都是价值创造的元节点,这种元节点发挥效率的范围,在价值网络分工中跳出了价值链的边界局限。它同时可以为多条价值链进行价值贡献,正是这种价值节点催动了价值链分工模式向价值网络型分工模式变革。企业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下,原有的分工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是否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价值网络型分工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它拥有什么样的机会,面对什么样的挑战?这些问题都是现代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鉴此,本文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经营战略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究互联网经济下企业竞争战略的构筑。
二
企业组织形式模块化
受自身资源的限制,任何企业不可能在各个方便都能做到最优,这也是现代经济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原因所在。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专业化生产可以增进劳动生产率,但是,专业化生产同时带来了专业化协作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科斯,1937)。尽管专业化协调和市场交易成本阻碍分工程度的深化,但是,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专业化协作的交易成本问题,以此来深化分工。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在这方面的突破,以及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效率,很难用确切的数据进行估量;但是,其对分工的促进作用却是可以透过企业的实践可以考证的,近几年,遍布市场的各种连锁店正是这种专业化发展的集中体现。这些连锁企业具有模块化的组织形态,通过复制在不同市场中进行价值延伸。从传统的农业、工业企业到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业,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组织战略的一种趋势。企业选择模块化的组织战略,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第一,通过模块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模块化组织形态的企业来看,这些企业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核心能力。这是因为,单个企业的资源有限,由于企业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保证专业化优势,如果将资源分散,必然导致总体效率不高。通过模块化,企业可以将资源集中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领域,一方面可以使专业化能力具有坚实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每一单位的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率。因此,通过模块化,企业可以有效提高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二,通过模块化,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模块化企业是半结构化独立的专业化功能模块,这种模块必须和处于市场中的其他价值模块通过联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模块化价值企业必须时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模块化单元其结构简洁,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直接依靠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其行动,所以,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第一时间被它所感知;由于模块化单元功能结构简洁,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对于模块化的企业组织来讲,紧跟市场需求是其凸显竞争优势的最大特点。第三,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组织模块化了以后,各模块化单元都是依靠接口规则来进行协调,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