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务员“经济人”本性的探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官僚理论概述  1.传统的官僚理论。以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官僚理论认为理想的官僚制是当选政治家的工具,官僚应该坚持价值中立,赋予其合理合法的职权以服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韦伯强调官僚要抛弃非理性因素和人治因素,形成管理和统治的合理与效率,理性精神是韦伯官僚制的灵魂。传统官僚理论将政治个体视为“政治人”本性,每个官僚都具有非人格化和公务化的特点,任何个体不具有职务的私有化。
  2.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随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学科,是以选民和政治人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假设官员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经济人”,以此研究个体在各种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的官僚理论将政治个体视为“经济人”,认为政治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同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政治活动不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途径。
  二、公车改革问题分析
  为提高公职人员办事效率,确保机关事业单位高效运作,国家开始为公务员配备公车。但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公车采购支出数额持续上升,公车私用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公车改革刻不容缓。
  1.公车改革的方案。我国公车改革的实质在于限制政府公务员的职务私有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产生新的腐败。从各地实践中可知,公车改革的成效远不如预期。采取严格管制的模式,公车的处置权没有发生变化,公车资源仍旧是单位所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采取货币化模式虽然改变了公车资源的产权,但是补贴费用一旦分配不合理,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对公车改革的分析。公车改革收益甚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平衡问题没有解决,上述看似有效的车改模式都没有触碰到车改的本质,即打破公车使用中的特权。主导公车改革的决策者本身就是公车福利享受者,让这些享受利益的人主动放弃利益的自我修正,难免会遇到不少阻力。公车的存在是公权力运作的需要,国家财政拨款购买公车是完全能够被公众接受的。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政治决策的主要参与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理论,恰好论证了官员在特权观念支配下的公车异化。这些畸形的官本位意识都是源于强烈的权力垄断意识和特权意识的“经济人”的定位。但是,并不能完全否认官员的“政治人”本性,政治决策中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结果还取决于官员的个人价值观。如果政治家的价值观倾向于为公众无私奉献,那么他的政治决策必然会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三、基于公务员“经济性”的车改建议
  1.强化行政价值的建设。行政价值受行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关系到公共价值目标能否实现。对公车私用等腐败行为,国家首先要从社会舆论和思想意识上构筑“零容忍”的行政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其次要重视公务员价值观体系的重塑,在政府内部营造公仆精神氛围,适度打击自利主义的泛滥,推崇公共利益的实现。
  2.全面公开公车信息。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其置于公开透明状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准确公开公车数量与质量,政府要统一登记、全面掌控公车编制和配备情况,不得以任何借口隐瞒公车数量。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共权力就会受到制约,官员的暗箱操作行为定会有所收敛。
  3.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在预算之前,财务部应根据单位性质和公车类别,确定各单位车辆的总定额费用。在实际执行中,根据具体情况核算公务用车的各项费用,在定额基础上实行车辆档案化管理,形成定期审核的机制。
  4.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管力度。没有监督就无法确保既定目标的公正性,公车改革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通过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细则及违纪处罚规定、公车使用情况定期公开量化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场所公开招标制度、公车使用财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公车监管力度。此外,必须让公众参与到监管过程中,建立群众监督信箱对公车私用现象检举揭发,缺乏公众的监督是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新华网.2014-07-16
  [2]宋延清,王选华.公共选择理论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35).
  [3]袁政.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2).
  [4]钟晓敏,高琳.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关于斯密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