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在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少弊端
为更好地使户籍制度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务院于2014年7月24日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准确把握国务院文件的精神,从总体上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适应的地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
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阐述,为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建立了一套包括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政策、居民身份证制度、户口统计制度、常住人口管理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等内容的户籍制度体系
后经不断改革,初步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但目前面临的改革创新任务仍然很艰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相距甚远,还存在不少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
比如,户籍制度有碍城乡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不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僵化的人口管理体制机制导致出现大量人户分离,难以保障人口的合法权益;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类别划分,带来非农业人口在利益分配上的比较优势,成为事实上的户口等级制度
以上这些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人们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而不仅仅是站在地区和部门的角度来分析考察,需要人们带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阐述
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的制定,都应以此为依据户籍制度改革原则的确定,也应遵循这些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口总数多,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是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
中国生产力不够发达,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事实上还存在着城乡差别,也存在着城乡人口之间的利益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经济高度繁荣,但也使城乡隔绝的户口迁移矛盾空前显露
全国各地的人口大流动,显现为一年一度引人瞩目的“民工潮”,使原有封闭式的户籍管理体系受到强有力地冲击
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如何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艰巨任务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逐步完善户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户籍管理的僵化体制之间的矛盾,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矛盾,但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可以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户籍制度改革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恢复户籍制度的本来功能,使之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脱钩;就需要逐步建立自由迁移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灵活有序地流动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消除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利益差别,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促进城乡人口之间自由流动
这些任务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如果完成不好,就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保持社会稳定,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革的步骤上,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不要造成管理失控,不能形成社会动荡
在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时,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比如,把户籍制度改革同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