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旅游生产要素下的广西乡村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思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引言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国要在2020年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广西的扶贫难度更高


基于国内外扶贫经验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现实,广西要实现精准高效的全面脱贫,发展旅游精准扶贫是一条有效途径,核心内容是优化乡村贫困地区的旅游生产要素系统

  二、广西乡村贫困现状与旅游精准扶贫优势
  (一)广西乡村贫困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公报显示,至2014年底,我国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农村贫困发生率7.2%

同时,由于各地在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及各地政策存在的偏差,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在现实中呈现出多种贫困问题并存的格局,区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三性叠加”使我国现阶段扶贫愈发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原则是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因而生产要素的分配就决定了收入分配

所以,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贫困问题只能优化生产要素的分配,促进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至2014年底,广西还有538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6.36%,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4、西部第3位,是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6个省区之一,其中15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依然存在

  (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优势
  广西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水库库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任务相对艰巨复杂

但是,这些地方山水神奇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民俗古朴纯真,特别是岩溶地貌、民族风情、革命老区、长寿养生、边关风貌等独具特色,吸引力强,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更是原生态旅游的最佳理想之地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国经济贫困增长及生态改善方面的意义重大

可见,在乡村贫困地区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在广西这样具有先赋旅游资源优势的区域尤为恰当

  综上所述,本文所指的广西乡村贫困地区主要是指由于先赋资源(包括土地、气候、交通等)的劣势而不适合传统农业或导致低效农业、劳动力严重缺失、科技信息闭塞、产业单一、基础设施严重缺失、财政与社会企业发展投融资规模有限、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乡村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老、少、边、山、库”地带,具体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荒漠化地带、大山深处、少数民族聚居地、边境、革命老区、水库区等

因此,依据当前国内外乡村发展脱贫经验和广西乡村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如何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引入并优化旅游生产要素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益目标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效率与质量,强调的是多元化、综合化和特色化,需要摒弃的是标准化、单一化的老路,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国外与旅游扶贫相关的概念主要有PPT和ST-EP (即,Pro-Poor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两种

PPT
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在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概念

从根本上来讲,PPT强调利用任何能给贫困人口带来利益的旅游形式,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某种旅游形式,同时它更关注旅游本身能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净利益,而不太关注其相对收益,并且强调收益的综合性

ST-EP是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2002年提出的,更为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两种国外旅游扶贫相关概念中,又以PPT的影响最大

随着PPT在旅游扶贫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国外已将旅游扶贫的对象明确定位于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目标也明确定位于贫困人口的净收益及其发展机会的保证,即贫困人口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综合效益(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要大于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付出

当然,对贫困人口而言,经济影响是最重要的,也是当地人最企盼的

旅游扶贫之所以成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实质在于通过扶持适合开展旅游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发展所产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