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在新华网上与网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温家宝总理提出网络民意对于党与政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源头或者是终点,对于政府来说,其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视线中,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国政府公信力首次出现是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从学术上看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可与评价,包括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理解或者支持,也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誉、形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民规模发展迅速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4G手机技术的商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关注社会事件,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网民数量为3.84亿,而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4.57亿,2015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8亿
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比例已经高达81%,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加到5.94亿,使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的月活跃人数超过2.12亿人,互联网视频APP软件的应用,使得网民自己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
2.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疑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得到一定的解答,公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增强
在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渠道上,如电子投票、网络投票、BBS等都能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一)网络曝光政府官员腐败的现象增多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国家政府官员中出现腐败行为时,一旦经媒体曝光,则会被广泛的网友知晓
一些官员在网络媒体面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导致网民对政府印象下跌,政府公信力受挫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参与政府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仍显不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信息,对于政府公开行政政务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华南虎事件”“王立军事件”等都显示出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导致社会网络谣言,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一)开展电子政务
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与时俱进,要通过引入电子政务系统,提升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实现政务公开,并为公众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日常职责、办事规则,将政府的行政窗口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二)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或者是政府的信息不公开容易在网络上造成谣言,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通过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舆论热点进行解读,防止网民以讹传讹
通过网络发言人解答网友的问题,能够建立政府与网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时代中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十分庞杂,一些谣言信息极易在网民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事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网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其情绪极易被挑拨,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因此,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及时的处理不良信息,保障政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安喆.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以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