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年鉴的创新问题 论文下载

地方年鉴是集资料、信息、知识为一体,着重记载当年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为人们“鉴往知来、温故知新”提供服务。它的发展,对社会不但可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资政鉴世,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改革创新则是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也惟有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持续发展。  一、地方年鉴质量优劣的基本评析
  创新和质量是年鉴发展的主题。从当前全国地方年鉴编纂出版情况来看,
  质量上乘的地方年鉴有三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框架独到,特色鲜明。专业年鉴有专业特色,地方年鉴有地方特点。许多地方年鉴能够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抓住地方的强项和独特之处,设计出颇具特色的框架。
  二是内容广博,概全率高。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内容资料的博大精深是年鉴的优势所在。许多地方年鉴通过开辟新的栏目,扩大附属资料选题选材的时空范围,与计划、大幅度地增加文献资料的品种和数量,使年鉴内容显得比较充实和丰满。
  三是体例和谐,可读性强。年鉴体例不但决定年鉴的表现形式,而且直接影响年鉴的内容质量。不少地方年鉴通过改进体例,完善体例,从严掌握文稿编写的体例规范,精心梳理和编排,拓展了检索渠道,使年鉴的表现形式更加得体、和谐,可读性明显增强。
  二、地方年鉴发展创新的基本构想
  1、内容创新
  地方年鉴的内容创新就是要用全新的编撰理念既让“官方”不可或缺,更要让广大市民喜闻乐见,两者兼顾,不可偏废。
  年鉴和其他商品一样,客户是第一位的,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客户的多样性,优秀的年鉴必须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年鉴的形式决定年鉴的内容,比如,一个县市编一本地方综合性年鉴,它在记载地域内方方面面的发展情况时又要兼顾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年鉴的内容又选择了年鉴的形式,比如:“生活便览”搞一个16开本、价格不菲、厚如砖头的年鉴,普通市民是肯定接受不了的。因此,年鉴要走向市民百姓,就必须选择恰当的形式。
  内容是年鉴的主体,是体现年鉴质量的生命线,因而成为我们创新的重点。但年鉴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突出表现为总体框架结构大体不变,常规条目变化性不大等。这种稳定性往往导致年鉴内容呆板甚至僵化,使年鉴缺乏生命力。寻求年鉴内容上的突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实用信息含量,尽可能从读者角度出发,刊载题材新颖、信息量大的内容,使“官书”演变为“民书” ,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群的需求。二是突出“新”、“特”二字,采编新人、新事、新风尚及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突出“鉴”的内容。年鉴贵在“鉴往”,为以后发展提供借鉴。
  2、机制创新
  目前,全国地方年鉴的编辑部门大相径庭,有政府部门主办的,有党委部门主办的等等。其中相当数量的地方年鉴不是地方志机构主办的。就地方志部门而言,各地明显存在着“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现象,社会上习惯看地方志工作人员是“老头子修志”和“不得志者修志”,加上用人机制上的不正之风,不少地方志机构成了“塞人”、“养人”的地方,因此,不少地方志部门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老”场所。从这个角度看,地方年鉴再谈什么载体创新、内容创新、编辑创新等等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地方年鉴创新的基础应该是编辑机制的创新。这个问题必须引起上级组织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地方年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
  实现机制创新,一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又明确方志机构要开展地方年鉴的编撰工作。但各地方志机构从属不一,造成方志工作的被动局面,有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落实。因此,各级地方志机构的从属关系亟须进一步理顺,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机构的职能,才能确保方志、年鉴事业的稳步、良性发展。二要按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任用方志机构的干部。方志、年鉴事业是纯业务性工作,要把热爱地方志、年鉴事业,组织、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任用到方志机构的岗位上来。三是年鉴编撰要像地方志编撰一样,实行主编负责制,文责自负。要把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人竞聘到主编岗位,给予一定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主编的积极性,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