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我国股市重大违规案:红光实业事件


  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光)于1997年6月6日上市,主营业务为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整机,系统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旅游开发等。从上市之日到被查处之时,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1998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查实的红光实业的违规行为主要有:

  2.虚假陈述  2.1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  

红光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400万元。经查实,红光通过虚构产品销售和虚增产品库存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红光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00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2.3隐瞒重大事项

  红光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披露。

  3.挪用募集资金

  1997年6月,红光将募集资金14086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34.3%)投入股市。其中,红光动用9086万元,通过开立217个个人股票账户,自行买卖股票获利780万元;此外,还将5000万元委托其财务顾问中兴发企业托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托管)进行证券投资,由中兴托管利用11个个人股票账户买卖股票,截至1988年4月,造成亏损330万元。盈亏相抵,红光在股票交易中共获利450万元。

  4.未履行重大事件的披露义务

  红光的招股说明书中称“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扩建彩色显象管生产线项目”。经查实,红光仅将募集资金中的6770万元投入招股说明书中所承诺的项目,其中大部分资金被改变投向,用于偿还境内外银行贷款,填补公司的亏损。红光对此却未作披露,其行为违反了《股票条例》第六十条关于“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的规定,构成《股票条例》第七十四条第八项所述“未按照规定履行有关文件和信息的报告、公开、公布义务的”行为。

  

中国证监会为严肃证券法纪,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依照有关规定,对红光进行了处罚:

 

(1)认定红光原董事长、原总经理和原财务部长为证券市场禁入者,永久性不得担任任何上市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2)对出具含有严重虚假内容的招股说明书、1997年度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负有直接责任的红光各位董事处以警告;

 (3)没收红光非法所得450万元,并罚款100万元。①  5.虚假陈述的目的

  虚假陈述,也称虚假记载,是指上市公司在其公开的文件中将一些本身并不存在的,虚构的内容,以信息公开的格式和方式公布于众。主要表现有两种:其一,编造本身并不存在的信息,欺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其二,故意掩盖某些已发生事实的真相,或者扭曲已发生的事实,以骗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进行虚假陈述的目的或者动机,从具体市场情况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5.1是为了骗取上市资格

  许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能够上市,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惜代价的进行“公关”;另一方面又与承销商、评估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等互相勾结,在上报审核的材料上大做文章;或编造并不存在的连续盈利的虚假会计报表,或隐瞒亏损或其他重大事项,以骗取上市资格。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就因为大肆造假而被中国证监会课以重罚②。

  5.2骗取配股资格

  根据《公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想要保持配股资格,必须达到法律所规定的经营目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等。而有些上市公司,经营不尽人意,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10%的幅度,为了骗取配股资格而进行交易或利润操纵,将本身并不存在的利润通过虚构方式公布于众,如上海国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其97年的年度报告中编造了并不属于该年度的利润6100万元,受到了国证监会的处罚③。

  5.3利用虚假陈述单独或伙同他人操纵股票价格,从中获利

  我国《公司法》第149条明确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由于与此相关的严格监控手段和程序尚未建立,致使许多上市公司与一些有资金实力的机构互相勾结,上市公司利用信息发布的权利和机会,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