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这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有助于高等教育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首先,教师结合大学数学知识结构和企业具体需要设定阶段性的具体的合理的“任务”;然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使用各种学习资源,查找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分析讨论,借助教师的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结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学数学采取“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使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要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没有深层意义上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因此,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会吸收到有经验、技术熟练、创新性强的工作人员,促使企业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具有现实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实际的可行性,也使得大学数学这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理论基础作用,以及其在实践中学习效果的验证作用,同时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大学数学的兴趣。
三、大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数学是很抽象的学科,部分学生们学起来有些吃力,感觉大学数学知识晦涩难懂,而且实际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用处。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大学数学实施“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起大学数学知识感觉既看得到,又摸得着,而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一)大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整个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大学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践操作过程,设定阶段性的合理的“任务”,学生在积极完成具体设定的“任务”的动机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实践设定具体可行的“任务”。“任务”设定的合理可行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任务”的设定要充分结合大学数学知识结构特点和合作企业的实践操作需要,既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也要使学生熟悉实践操作流程,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以“任务”为主线开展学习活动。将设定的“任务”作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及时有效指导的整个教与学活动的主线,即要求整个“任务”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任务”展开。在“任务驱动”的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开始阶段只是设定合理的学习“任务”,可以实时和适时地指导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学生靠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去综合、加工和分析获得的信息,建构相关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实际意义,避免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外部的刺激和知识的灌输。
(二)大学数学“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
同样的“任务”驱动,完成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完成任务的结果和效果的评价尤为重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的评价上,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实施大学数学“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