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旅游”是“另类旅游”的典型代表,目前在我国算是比较新颖的概念
在学术研究方面,田禾、陈贤昌认为与封建迷信有关的活动就是黑色旅游,孙铭明把弘扬黑龙江省黑土文化的旅游标榜为黑色旅游;在具体的旅游实践方面,针对国内的红色旅游,煤炭大省山西别出心裁地打造出“黑色旅游”
但是以上并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色旅游,本文将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角度讨论1996年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率先提出了“黑色旅游”的说法,将黑色旅游定义为是造访由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给人们造成伤害的地点的行
一、黑色旅游的内涵
黑色旅游是指人们前往人类死亡、暴力、灾难或恐怖事件发生地的旅游现象
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首次提出了黑色旅游的概念,他们认为“黑色旅游就是造访悲剧遗址,或者是参观与历史有关的战场和刑场遗址的行为”
事实上,“黑色旅游”并不是新现象,它的产生可以从基督教徒们作为朝圣者去耶稣殉难处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
在我国对黑色的研究最近才开始,国内的学者普遍将黑色旅游定义为“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的旅游现象”
本文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认为:黑色旅游是通过游览黑色事件的发生地,从而满足求知、探索、自我警示、自我鞭策以及自我成长等旅游动机的过程
二、黑色旅游的特点
(一)从黑色旅游目的地角度,毁灭性与生存性并存
每一个黑色事件的产生,对于发生地的原始资源都是带有毁灭性的
但与此同时,生活依旧在继续,活着的人不能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当然完全抛之脑后也是不现实的,痛定思痛,历史既有它悲痛的一面也有教育意义,它可以促使游客了解更多的逃生、科普、维和、反战和保护环境等意识
每个人面对灾难的发生地,冲击肯定很大,可是也会进行反思自我,就像是经大难而不死的人,他们不仅没有消沉反而获得了常人不易获得的经验财富,这样的人往往在会更珍惜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态度也会较常人积极,进而更懂得去回避或者主动地克制灾难,从而降低了灾难爆发比率,对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从黑色旅游产品角度,产品质量要求相对较高
黑色旅游对于游客的心理冲击性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它本身会给游客带来负面情绪,所以对旅游产品的设计者、导游、旅游者本身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进行黑色旅游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对旅游者的感受既不能过度冲击又不能过于平淡,那么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导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导游在这期间起到了两个桥梁的作用,一是把产品设计者的目的传达给旅游者
让旅游者充分了解设计者的意图;二是引导旅游者积极思考,而选择这类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则通常是拥有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追求较高层次上的精神享受的小众旅游者
(三)从对游客影响角度看,黑色旅游的特点是主观体验主导旅游体验
黑色旅游与战争、死亡、灾难密切相关的主题决定了一方面旅游者的情感因素势必主导着旅游前(目的地选择),旅游中(进行旅游体验),旅游后(获得旅游感悟)的全过程
但是黑色旅游所带来的主观性自我感悟却是超过任何其他性质的旅游
这主要是由于在游览过程中游客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游览遭到毁灭的遗址,而是一场心灵的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悟,主观所带来的情感更主导着旅游体验
(四)从黑色旅游的产品开发角度,黑色旅游充满着旅游伦理性和争议性
黑色旅游的主题往往容易触及历史的阴暗面,因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也往往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不愿提及和展示与人的情结,这使得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充分考虑旅游伦理方面的要求
在我国黑色旅游算是比较新颖的概念,并且对于黑色旅游的看法和开发,也未获得一致性的认识,这一直是黑色旅游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黑色旅游的心理动机分析
尽管黑色旅游被认为是游客的一种高度的情感体验,不过这种感觉却因人而异
贝斯特曾以诺福克岛上的罪犯流放地及吸引物为研究对象,以“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为依据,研究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他认为由死亡、灾难体验引起游客的生气、悲伤、恐惧、同情、骄傲及爱国主义等积极或消极情感的综合体都可以让游客形成满意的旅游体验,并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思想深度及个人修养
由于条件和笔者自身限制,本文仅分析4种主要动机
(一)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人
出于人类善良的一面,许多人同情那些受到灾难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