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对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选择。
在我接触过的很多留学生当中,有些人就算读到博士毕业,依然还是不能决定自己未来发展的选择。
其实,这原本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有太多需要考虑的东西。
中国还是美国?
对回国工作的思考
首先,和大家分享两句话,这两句话是由首位美国名校华裔校长、曾经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说的。
第一句是:Be anAmerican;第二句是:Be a Chinese。
1、Be an American
一句一句来说,首先,Bean American,意思就是做一个美国人。
也就是说,要融入美国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到美国成为一个外来者。
比如,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留学生用的是中国网站,看的是华语新闻,吃的也大多是中餐,甚至连平时的社交圈也都是华人学生。
但其实这样的话,这些留学生根本就没有融入到美国当地的社会中。
既然已经来了美国,自然是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等等。
如果不迈出去,又怎么能学习呢,好不容易来到了美国学习,结果却封闭了自己岂不是很可惜。
要迈出去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各种美国的社交网站不管是Facebook还是Twitter,只要你愿意,你在上面就可以了解和融入美国社会。
2、Be a Chinese
不过,如果你到了美国,却想将过去的中国痕迹完全抹去的话,那又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这也是第二句要讲的,Be a Chinese。
也就是说,不仅仅成为一个美国人,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的价值中,要体现出自己还是一个拥有中国文化的人。
在美国的时候,我有时会遇到一些所谓的“香蕉人”,什么意思呢?
就是外表看起来还是黄的,但其实内在已经完全是白的、西方的。
在和这些人交流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是在和一个西方人说话。
因为不管是他们交流的方式,还是交流的内容,甚至是他们的女朋友,都是西方的,完全看不到任何中国文化的影子。
其实,这也是比较极端和令人悲哀的一件事情。
因为不管以后是选择回国,还是选择留在美国,最后体现价值的地方,一定是因为你们身上的中国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能感受到田校长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智慧。
一般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生活中会有三个圈子。
第一个圈子是自己工作学习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就是平时上学上班的地方。
第二个圈子是行业专业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有你同行业的人,也有你的竞争对手。
第三个圈子是社交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就是你平时生活中和人打交道的地方,不管是自己的朋友,还是参加一些社团认识的人。
而对于那些杰出的华人来说,他们往往会成为这三个圈子的核心,而且在这三个圈子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那这些能够进入核心的华人有什么特点呢?
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为他们是华人。
作为华人,一个拥有中国文化的华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和西方人不太一样的。
而现在美国的主流社会,越来越乐于见到有不同视角的人出现,因为这可以带给他们很多新鲜的角度和看法。
所以,不管将来是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一定要记得这两句话:Be an American, Be a Chinese。
在分享了这两句话之后,希望大家能具备的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学习应变能力。
大公司或者学校在评估一个人的时候,会通过坐标图的方式来衡量。
比如说横坐标是绩效,你的绩效越高,完成的任务好又多,那么你在绩效上就越偏右边。
那还有一个纵坐标,通常是一个人的潜质,如果你在公司的评估中得到的评价越高,那么你在潜质的纵坐标上就越靠上。
最厉害的就是坐标图上右上角的那种人,因为他们业绩完成的好,潜力还很巨大。
与此相对的,就是左下角的那种人,一般这种人很快就会被淘汰。
那可能有人就有疑惑了,绩效这个好衡量,因为通常是有指标的;但潜质这个东西应该如何去衡量呢?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人的潜力,靠的是应变能力。
其实应变能力,我们也可以把它分解成4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是思维敏捷。对复杂的问题能泰然处之,当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慌,心理素质过硬。
第二个是交往敏捷。能和人很好的交流,谁都乐意和这样的人在一个工作学习。
第三个是应变敏捷。也就是事情起变化了,要不乱阵脚,随机应变。
第四个是成果敏捷。也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想到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得到应有的成果。
除了上面这些要准备的,在心理上也要做好准备。
在外求学很多年的人回到中国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国情。
因为太久没有在中国的环境中学习工作,一下子不懂也不适应中国国情。
中国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快,各个领域也很广,有足够的空间给大家做各种探索。
在这种探索中,每个人还得保持自己的特性,不然的话,干嘛回来呢?
对于中国国情,很多时候其实不能用固定的眼光来看问题,事情都是在发展、在进步的,尤其是中国。
虽然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依然没有说十全十美,但已经是进步了非常多。
比如三十年前中国和三十年后中国的对比,这种变化太大了。
决定回国还是不回国,除了这些外在的条件,还有三点很重要,就是你自己的心态。
1、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这可以用来判断自己需不需要回国。
在有的人看来,人生就是短短几十年;而在另外的人看来,生命中可以有无数人生。
这就是生活态度的区别。
2、为什么而活
除了对生活态度的区别,还有就是一个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些人的生活中,考虑的总是我未来要做什么、要完成什么。
却很少去考虑,我要如何提升自己、变成什么。
3、对困难的态度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是说你做了多少成就,达到了什么位置,而是你克服了多少困难。
比如曾经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就这么回答过家长的提问。
有家长问,说孩子录取的分数线有没有什么硬性要求?
校长的回答是:“没有,两个学生的申请,我们甚至可能会录取分数低一点的那个,因为可能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A出身富裕家庭,家里面从小就有优越的环境,而B出身贫寒,依靠着强大的意志才学习到了今天。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A的分数比B高,打动人的却是克服困难的经历,相对而言,B的人生更加精彩。
看过了这些心态,大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幸福。你自己幸福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选择。
这里又有一个简单的坐标来说明一个人生活中是否幸福。
横坐标是今天过得满意,纵坐标是明天过得满意;越往上、越往右就越满意,反之就越不满意。
大部分人的理想都在右上角,今天过得满意,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而左下角则是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场景,今天过得难过,明天也看不到希望。
除了这两种,还有一种是右下角,就是今天过得很开心,但未来感觉不到有什么开心的,这种人一般都自称是活在当下,其实很迷茫。
接下来要着重说一下左上角的这种情况,就是今天过得不开心,但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念,这是很多中国人的现状。
很多中国人,包括孩子,每天都面对没完没了的压力,每天都在期盼未来会有不一样。
只要我今天吃苦了,明天就能收获很多。
或许当中的很多人,在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收获了一直以来追求的事物,但他们真的幸福了吗?
在我遇见过的不少留学生中,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开心,一心想要出好成绩,等他们出来好成绩后,依然不开心。
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多自己还没拥有的东西。
永远在想着下一步,永远在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这样的人一直奋斗在路上,可是路有尽头吗?
我看过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旅途中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在奋斗过程中的精彩,有时候比成功带来的快乐更多。
如果一个人连今天都不愿意去珍惜,又怎么能够好好体会明天的美呢?
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国?
上面说到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回国。
下面我想说一下,我觉得哪些人适合回国。
在我看来,有两类人,是最有必要也最应该回国的。
1、第一类是创业者
这倒不是因为国内现在有创业浪潮,而是因为三个具体原因。
第一个原因,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你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你创业的项目也相对比较容易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现在创业的门槛低了。美国也是创业大国,但在美国创业,你想拿到投资、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难多了。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机会非常多。相对于美国,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而在完善这些事物上就带来了机会。在完善的时候,很多美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学习和参考,尤其是在国外待了这么久的留学生们,大家是最能感受到差别的。
但并不是说适合创业,就意味着你是创业者,创业者也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特质的,如果你没有这些特质,那么在成为创业者的时候还是要慎重。
作为创业者,首先要有冒险精神。创业就是做别人想过但不一定做过的东西,不怕和别人不一样,敢于创造出新的东西,并且善于将这些亮点放大。
通常拥有这种冒险精神的人,做事情的时候都怀有极大的热情,不是那种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的人。
其次,创业者要有远见。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不会因为一点微利而损坏了自己长期的计划。
再者,创业者善于沟通。创业者一定是一个能将自己的想法和灵感传递给别人的人,因为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一个人做,而创业者能让整个团队都理解他的意图。
最后,创业者执行力强。有好的想法却不能实现,这就失去了创业的意义,创业就是要讲这些好的想法实现出来。
一个执行力强的创业者,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直到自己实现了心中的想法为止。
2、第二类是领导者
那些已经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已经比较有知名度的成功人士,都是可以算作领导者。
但这里想说的另一类领导者,潜在的未来领导者。
虽然他们不一定出来创业,但他们在过往的生活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过人之处,比如他们有见识、有勇气、有进取心。
他们在回国之后,在某些已经成熟的领域往往会成为领头人,成为这个领域的风向标。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回国?
那么说了回国的心理准备,和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国,下面说一下哪些人不太适合回国。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下面几类人中的一类,那么可以选择留在美国继续发展。
1、第一类:循规蹈矩的人
这类人不管做什么都喜欢老老实实的,希望在所有人面前都受欢迎。
所以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也是随波逐流,根本不会想着去改变,而是大家怎样,我就怎样。
这样的人回国之后完全没有将自身优势带回来,还不如不要回国。
2、第二类:见风使舵的人
这类人回国没多久,就能把国内的所有坏毛病都学会了,而且还变本加厉。
比如红包文化、目无法纪这些在美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比谁都熟练。
这样的人回国不仅帮不了中国,国内社会还缺乏对他们的制约。
3、第三类:投机取巧的人
这类人回国就是为了挣热钱,哪里火热就冲到哪里。
心里面也缺乏恒心,稍有风吹草动就走人。
这样的人是注定难以得到长远发展的。
4、第四类:斤斤计较的人
这类人太过于盯着眼前的利益,总是瞻前顾后。
想要得到却总是对付出感到难受,想要算计一切。
这样的人回国之后,往往会后悔自己没有把握在美国的安逸生活,总是觉得自己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这四类是我不建议回国发展的人,除非你是回国继承家业,不然回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拼搏和创业的过程,未来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真的没有勇气的人还是比较适合在美国的安稳日子。
对犹豫要不要回国的人一些建议
1、眼光要放长远,不要盯着当下得失
通常一个在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回到国内的时候,相应的收入和生活环境会差一些,尤其是对一些已经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
不过在中国机会却变得更多了,有时候这种机会或者说机遇是钱买不来的。
而且,有些东西不能直接用金钱换算过来,比如虽然收入的金额少了,但一些人工费用便宜了,同样金额的购买力不一定减少,甚至有可能还增加了。
事实上,很多回国的人在实际的生活中过得依然很有格调和品味。
2、不要和过去比较
我以前在美国的时候,有遇到一些来美国来的早的人,他们在美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别墅,但他们依然还会想着要不要回国。
因为,虽然在北上广深,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一栋别墅,但在事业上,他们已经感觉碰到了“玻璃天花板”,他们想回国寻找一个突破口。
3、要想着未来发展
很多人在美国生活的确实比中国舒适和安逸,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却比美国要快很多倍。
很多事情现在看着还有差距,但是未来呢,这种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
最后,选择回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是你家乡你很容易就能回来。在很多时候,面对回国需要的勇气,比出国还要大。
选择回国
创业是主要方向
刚刚提到的两类应该回国的人,不管是哪一类,其实都是创业。
关于创业,我们可以从已经创业成功的身上学到经验,这里我和大家分享哈佛校友、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创业成功六要素。
取得成功所必须的6大要素:野心、远见、决心、执行力、运气和时机。
野心:任何成功人士的基石是野心或是对个人成就的渴望。过分表露自己的野心可能会令你惨败,但是要想取得成功,野心必不可少。
远见:个人魅力取决于个人的远见,它让你说服其他人认同你的远见,但是魅力本身并不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执行力:“坚持重点,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马克•扎克伯格。回头看看Facebook刚推出时的功能,你会发现它的功能非常少。Facebook在保持用户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新功能。
决心: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毅力,只有毅力和决心是无所不能的。扎克伯格在其经历中展现了决心、驱动力、韧性或毅力等最重要的因素。
上述四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可被学习和能被控制的。但是缺乏以下两点,成功也无从谈起。
运气:在体育界和商界,运气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但运气也同样是可以被发现和创造的。
时机:来得早不如来的巧,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反应,就会收获成功。不过,前提是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做好准备了吗?
野心、远见、执行力、决心、运气和时机是成功的六大因素,前四个因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内在因素,而后两个因素则是不可控的外在因素。
扎克伯格作为一个创业者,尽管出现过明显的失误,但仍是一位备受尊敬和令人钦佩的创业者。毕竟,没有经历过挫折,又怎么会成功。
什么样的时机回国比较好呢?
通常回国的人是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1、读完书马上就回国
选择这个节点回国的人一般在国内会有一些关系,比如出国之前就已经有很不错的发展机会在等着。
还有一些是因为家庭的缘故,读完了书马上就得回国。
2、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回国
选择这个节点的人一般都给了自己一个时间段来累积经验,而且在美国的工作生活中也累积了一些主流社会关系。
对于这样的人,我建议可以经常回来中国参加一些工作上的活动,寻找一些机会。
以前可能是机会等待你去遇见,而现在是机会等待你去创造。
对于想要回国的年轻人,不妨早点回国,这样对国内的生活适应起来比较容易,在美国也没有那么多难以割舍的东西,个人的发展束缚也小一些。
3、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回国
选择这个节点的人,在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断舍离”。
而有些东西是没法舍弃,但也很难选择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教育,尤其对中国家长。
如果在美国已经成为了成功人士,这些人中大部分都会有孩子,那么孩子在哪里成长,是接受美国教育还是中国教育,是不是应该在自己身边,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
他们要回国,舍弃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此外,一般功成名就的人,进取心就不会那么强烈。
反正自己有了退路,在国内遇到问题很难不顾一切去克服,甚至可能出现“转了一圈又回到美国”的情况。
当然,还有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功成名就的人年级都不小了,在过了某个年龄段之后,人想建立起一个充分信任的伙伴关系就会比较难。
还有一点,功成名就的人眼光会比较高。如果国内没办法满足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保障,比如科研水平、学术氛围,可能他们也很难做出让自己必须回国的决定。
但其实,最应该回国的就是这样的人,因为中国现在缺的就是这样带领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的人。
他们回国之后,除了能帮助中国的进步,用自己的先进经验同样可以让自己的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除了上面说到的所有这些,在回国之后,我还有一个观察,通常回国发展的人,在国内的生活要比国外更加丰富和充实。
(来源:哈佛教育专家)